中醫體檢對于大家來說可能是一個新鮮的詞匯,它不借助任何儀器,但是它的檢查結果只針對你,給出的建議也只適合你。那么,中醫體檢到底是怎樣檢查的呢?是否和西醫體檢一樣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中醫體檢小常識。
中醫體檢
中醫體檢,顧名思義就是用傳統的方法,不借助任何儀器來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中醫體檢可以讓我們更加的了解自己的體質及身體特點,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況,全面提高我們的健康水平。
中醫體檢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人體陰陽平衡、五臟相生相克的原理,從宏觀和整體上來把握人身體狀況。患者會先填寫一份體質辨識調查問卷,將問卷結果與中華中醫藥學會確定的、由國家級名中醫王琦創立的“人的體質九種辨識標準”進行對照,再輔助以傳統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綜合確定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及當前的機能狀態。針對患者的體質類型,醫生從均衡飲食,合理運動,藥膳食療、膏方、針灸、經絡養生、四季進補注意事宜、健康習慣等各方面,給出正確而有效的康復指導意見。
方法:不借助儀器
采訪時正遇上一名女士體檢完,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我們在長達6頁紙的體檢結果上看到,專家組判斷其體質為“特稟質”,正處于慢病狀態,對氣候適應能力較差,易患過敏性疾病。醫生給出了飲食起居、運動睡眠、疾病預防等各方面的建議。該女士表示,每到冬春季節,她的過敏性鼻炎就會發作,中醫體檢的結果和她平常的身體狀況非常吻合。
與西醫體檢不同,中醫體檢不借助或者較少借助儀器;體檢的結果也不是一張張化驗單,而是對受檢者的體質類型做一個辨證分型,確定受檢者是正常質型、陰虛質型、陽虛質型還是氣血兩虛質型等等。體檢的目的主要是根據體質分型的結果,對受檢者今后的日常生活、飲食、情緒、起居等進行恰當的指導。
消除西醫盲點
即將跨入本命年的廖女士是一家科研單位的“白骨精”,近來經常感到頭暈、疲乏、心煩、沒食欲,單位醫院的設備是進口的,接診大夫的醫術是超一流的,但一臺臺儀器吐出的一張張化驗單、一份份檢查報告、一組組密密麻麻的數據竟都確鑿地歸結成4個字“大致正常”。
面對體檢報告上“真實的謊言”,朋友向她推薦了中醫體檢。
醫生一番把脈看舌問診后說,臟腑沒有什么問題,只是工作太忙引發月經不調、神經衰弱而已,三服湯劑后,廖女士又容光煥發了。
“像這種儀器查不出癥狀的病號我們接診過不少。”醫生說,這很正常,中醫體檢與西醫體檢,兩者各有長處。對于一些比如血壓、血糖居高不下等有明顯病癥的患者還是需要借助西醫的檢測,必要時采取西醫的治療方案,中醫提供輔助治療,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再給予中醫治療。
對于亞健康人群即中醫所說的“未病”人群,西醫體檢往往無能為力,而此類情況正好屬于中醫體檢中的病理體質所能涵蓋的內容。
在中醫眼中,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不同個體的分別體察對待,就是中醫的貴族化的原因所在。具體來說,中醫體檢的個性化優勢體現在以下方面:
1、體檢更個性
人有胖瘦、年齡、性別、壯弱之分,體質更有天壤之別。在中醫眼中。一般水平對于個體來說只是參考,用以衡量健康指標不夠準確。中醫會針對不同的個體,給以個人化的診斷。
2、發現問題更早期
中醫強調“治未病”,認為等到病了再去看醫生已經晚了,就好像口渴了再鑿井、戰爭開始了才鑄兵器一樣。這個理論對于調理現代人的上火、便秘、易疲勞、應變能力下降等亞健康狀態很有效。中醫觀察的是器官的氣血運行情況,可以在出現不良苗頭的階段就發現,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全面調理,改善身體不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