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面食,比如說山東、陜西等地,愛吃面食,所以他們也創造了很多面食的做法。刀削面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做法做出的面非常好吃,口感很好。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刀削面是怎么做的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河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我們吃過刀削面的人都看到,刀削面是用刀削出來的,比較薄,吃起來的口感很好。
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
刀削面做法
刀削面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 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后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后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
揉面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揉的不好,就容易在刀削的時候不利落。
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在全國各地做刀削面的,大多采用勁面王的制面工藝,這樣做出的面穗,一出面多,二是面勁道。另外刀削面之奧妙在刀功。
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從特制的弧形削刀。
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很多人都覺得在看師傅進行刀削的時候,是一種藝術,這的確是能體現一個師傅純熟的刀工。
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并配上應時鮮菜,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
削面要領
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里,其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棱趕一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棱。”
要說吃了刀削面是飽了口福,那么觀看刀削面則飽了眼福。
1985年山西財貿系統在太原技術比武時,飲食行業的削面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面粉的濕面團,看得人眼花繚亂。
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要點
削面與抻面、撥魚、刀撥面并稱為山西四大面食。 清末《素食說略》已有載。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里。
1958年山西省財資系統在省城太原技術比武時,高手們削出的面條,每條長21厘米左右,厚0.2―0.4厘米。
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00克面粉揉成的濕面團,看得人們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1983年5月,日本國明星食品株式會社社員八原昌元先生專程來太原拍攝面食制作電視片時,參觀了晉陽飯店、太原面食店的師傅們的精湛技術表演后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太原不愧是面食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