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中醫治療不分體質
很多人在沒有分清自己的體質也沒有經過醫生指導,自行用中藥治病養生,或者用食療的方法盲目進補,往往會適得其反。
熱性體質的人如果吃補氣、補陽的食物更容易上火。比如天氣逐漸變冷,多吃狗肉羊肉對身體好,但還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體質就盲目進補大熱的食物,終導致上火,不愿吃飯、口干舌燥、便秘都來"找茬"。狗肉、羊肉屬大熱的食物,秋冬季吃適宜。
誤區二、服用中成藥不分癥狀
不少市民認為服用中成藥不用分癥狀,自行到藥店買中成藥服用即可。這樣或會對身體不利,例如中醫講究“真寒假熱”,有的人認為牙痛是上火引起的,服用清熱瀉火的中成藥即可,然而這種火不一定是實火,有可能是虛火引起的,自行服用中成藥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中醫講究中病即止,中成藥不能長期作為保健藥品服用,如果吃的時間長,身體可能會出現新的毛病。
小編提醒:如今正值深秋,氣溫晝夜溫差較大,不少抵抗力差和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都會通過服用一些傳統中醫膏方來養身健體。能不能吃膏方,該吃怎樣的膏方,要根據專家的診斷而進行。而且,不能僅靠補藥保持身體健康,健身強體還必須改善生活方式,適當運動,飲食調理。
吃中藥不能吃什么
1、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2、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3、發物類食物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