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凍是指在生長季節里,夜晚土壤表面溫度或植物冠層附近的氣溫短時間內下降到0℃以下,植物表面的溫度迅速下降,植物體內水分發生凍結,代謝過程遭受破壞,細胞被冰塊擠壓而造成危害。發生霜凍時,植物是因為低溫受到危害,不是單單因為霜對植物造成危害。如果空氣相對濕度低,就不一定能見到“白霜”,霜凍同樣會發生,通常人們也把見不到“白霜”的霜凍稱為“黑霜”。
可見,“霜降”和“霜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霜降僅僅是一個節氣,在這個節氣黃河中下游一般會出現初霜;而霜凍是與植物受害聯系在一起,沒有植物的地方,就沒有霜凍發生。
早霜凍發生在由溫暖季節向寒冷季節的過渡時期,在北方,常常發生在秋季,所以也叫秋霜凍,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獲的露地蔬菜危害愈大。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凍稱為初霜凍,初霜凍愈早對作物的危害愈大。
晚霜凍發生在由寒冷季節向溫暖季節過渡的時期,在北方常發生在春季,所以又叫做春霜凍,危害春播作物的幼苗、越冬后返青的小麥和處于發芽期和花期的果樹。春季后一次出現的霜凍稱為終霜凍,終霜凍發生得越晚,植物的抗寒性就越弱,霜凍危害也就越大。
對于霜凍的防御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采取根本性措施如興修水利、種植防護林帶和進行農田基本建設都能改善農田小氣候、防御霜凍危害。
2、根據作物種類選擇地點和播期,避開霜凍。
3、靈活應用催熟技術,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貪青,促早熟,避開霜凍。
4、霜凍來臨前,采用灌水、噴霧、薰煙、覆蓋、加熱等措施防霜。
霜降節氣的習俗
霜降時節,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風俗,就像大家都熟知的清明節掃墓、重陽登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賞月等等都是長久以來傳承下來的節氣民俗。關于霜降,百姓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樂。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片片黃葉如花似夢,與紅紅的柿子交相輝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園風景圖!不知給人們帶去多少淳樸和美好情愫的回憶。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板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
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鴨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東農諺更有意思: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看來還真是吃什么的都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