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現在可以說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了,不管是老人還是孩童都喜歡下棋,也不管是哪一種棋類游戲都受到人們的廣泛的歡迎。而國際象棋亦是不例外的,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其中的國際象棋的相關的知識,包括它的淵源、國際象棋的規則以及屬于的介紹。
國際象棋
眾所周知,現在玩國際象棋比較多的是歐洲的人,而在亞洲武二十并不多的,但是你知道它的來源嗎?又有哪些史料對其有相關的記載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基本簡介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于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中國圍棋、中國象棋、日本將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淵源
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于它的起源,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于中國、印度、錫蘭、波斯、阿拉伯國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早出現在印度。18世紀時,W.瓊斯指出:古印度是國際象棋誕生的搖籃。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nga)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征著印度古代的軍制。
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 4個兵種。但作為今日國際象棋前身的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游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于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atrang)。“恰特蘭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 (shatranj),以后這種 “沙特蘭茲” 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10世紀前后,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里有一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
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后,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國際象棋列為騎士教育的 “七藝” 之一。“七藝”是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和下棋。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15、16世紀,國際象棋終于定型成今日的樣式和棋制。現存早的國際象棋譜,出版在1497年。
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的走法雖一樣,但據說是可以被吃掉的。關于王車易位的特權是從16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的,這是歐洲人的一項創造發明。皇后的名稱、 性別和威力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在沙特拉茲時期,皇后這只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
后來法國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變了一下,成了現在這樣的女性。過去,皇后并不是強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與中國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后。兵在過去只能前進1格,第1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6世紀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兵到達第8格,過去只能升變為皇后,不能升變成別的棋子。只有車和馬的走法一直沒有改變。至于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后漢明帝時(公元 1世紀下半葉),中國與印度開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頻繁。中國的象棋與國際象棋著法類似,淵源相近,在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可能互有影響。直到今天,這兩種象棋的車和馬走法相同(只是國際象棋的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規則也類似。現代國際象棋盤完全一樣;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國際象棋里的皇后性別一樣。
相關含義
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該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國際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西方的封建社會。與其他3種棋類相比,國際象棋政治色彩更加濃郁:
首先,反應出的社會等級性更加明顯,棋子名稱與社會階層掛上了鉤——比如:主教、騎士等。
其次,國際象棋里威力大的棋子是皇后,突出了西方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地位及作用(因為政治聯姻,皇后代表第三方的軍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