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飲食有節。《黃帝內經》講:吃得少補氣,吃得多傷氣。在養生實踐中,一些大腹便便的人,適當減少飯量,肚子小了,氣色好看了,心情愉快了,身體有勁了,走路輕快了。過去吃得多也不覺撐,現在多吃一點就會感到脾胃不適。
人是萬物之靈,有系統的預警機制。飲食有節會使機制正常預警,它使人的飲食既滿足需要,又不造成廢物堆積。
三是心態平和。《黃帝內經》講:心為君主之官,君主明群臣則安。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代社會,通過中醫養生文化的學習,減少過多的欲望,“和喜怒而安居處”,也是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醫養生實踐中,一些脾氣急躁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發脾氣的情況明顯減少,工作起來和諧順暢,甚至有的離異夫婦重歸于好。
當代人亟須樹立中醫養生的世界觀、方法論
說到底,中醫養生是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它的核心是唯物辯證。中醫學講“三因”原則,即“因時,因地,因人”。同一種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地域生病,原因也有不同。正是中醫學這種科學的唯物辯證觀點,指導著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經久不衰。
古代的中醫養生大家多數生活在養生工作第一線,他們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總結人民群眾的各種養生經驗并結合實際加以運用,是古代醫學大家的一貫做法。比如:在不同地區,讓不同的人,在一定節氣中找到適合自已的養生方法,對其而言即是對的。其他人可以參考,適者即用,不適即廢。晉代醫藥學家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徽旨》寫道:“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也。”養生方法的多樣性,取決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域身體的多種變化,忌一概而論,千人一方,要切身體會合適與否,要唯物辯證地選擇。機械地養生非但不會有好的改善,還會雪上加霜。這就是中醫養生始終要堅持“三因”原則的道理。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養生觀,認真學習研究傳統養生經典,正確引導人們進行中醫養生實踐,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社會中存在巨大的中醫養生需求
中醫養生從古至今雖然深入人心,綿延不斷,但是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需求,是中醫藥事業發展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在醫學科技高速發達的當代社會,疾病的發生率日益上升,而且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據有關的統計,從2000年至今的10年時間,中國內地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近2倍,患者已超過9400萬人;全面降低患者心血管病風險,已成為一個防治重點;此外,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約占70%,亟須重視。
在不排斥現代醫學治療保健的前提下,到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中尋找辦法,已成為相當數量人群的自愿選擇。而正是因為這種選擇在正確的養生指導下收到了一定的實效,才使得中醫養生在市場中得以生存,贏得更多人的信任。盡管當前養生市場存在一定的虛假現象,但是并不影響人民群眾對幾千年養生文化的信任。清者自清,正人先正己。尊重人民的判斷力,支持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相信市場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是中醫養生事業生存與發展的保障。
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消費觀念逐漸轉向健康投資。實踐證明,一些堅持中醫養生的人,生大病的概率直線下降;有的老年人以往每年要住幾次醫院,經過養生連續多年未住醫院治療;有的家庭祖孫三代堅持養生;有的家族十幾口人參加養生。這些養生愛好者正是因為嘗到了甜頭,堅持幾年甚至十幾年。這樣既節約了國家和個人的醫療支出,緩解了醫療壓力,又減少了病痛,同時有效拉動了國內養生需求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僅2000年保健市場的營業額就突破了50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中醫養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需要理性地看待,善意地扶植,有效地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