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天津的特產以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狗不理包子,它的味道是非常鮮美的,也是旅游者必嘗的特色,但是除此之外天津還有那些特產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天津三絕之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遺憾。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于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搟面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已有百余年歷史,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
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后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
天津三絕之桂發祥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于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游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天津三絕之耳朵眼炸糕
炸糕是天津傳統特色小吃,經營者眾多。津門有一戶馳名國內外的耳朵眼炸糕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選料精細,講究工藝,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經營的炸糕品種越加發揚光大,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并稱"津門三絕"食品。
天津楊柳青年畫
中國北方流傳于民間的木版年畫。因在天津市西南楊柳青鎮生產而得名。楊柳青年畫(木刻年畫)創始于明朝崇禎年間,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早開業的畫鋪為崇禎年代(1628----1644)的戴家(戴廉增)、齊健隆兩家,后又有惠隆、美麗、憲章等字號。初期年畫保存下的很少,現在多見的是明末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優秀作品。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的傳統年畫之一,不僅歷史悠久(約公元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而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風箏魏
天津風箏的制作,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從清代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十美畫放風箏》上即可得到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10種風箏。對天津民箏制作技藝做出重大貢獻,享譽中外的是風箏藝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對扎風箏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對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的反復研究,他一改經往風箏以硬翅為主的風格,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風箏。
這種風箏大的特點是,可以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折疊后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攜帶;并在風箏著色上吸收了我國古建筑中的彩繪技法,使風箏更富有民族特色。一生從事風箏制作,苦心鉆研,大膽創新,一生研制風箏200余種,被人稱譽為"風箏魏"。
泥人張彩塑
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天津泥人便已有很大的聲譽;而使得天津泥塑大放異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泥人張"的開創者為張明山,他自幼跟父親學藝,把傳統的捏泥人技藝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獨特的風格。從張明山開始到現在已經傳了五代,140多年來,泥人張的名字在群眾中如同神話般的傳誦著。
傳說,張明山經常在袖子里藏著泥去看戲,一邊看一邊在寬大的袖子里捏頭像,一曲未終,便捏出了各個角色,活靈活現,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給不少名人塑過像。現在藝術博物館里面陳列的梅蘭芳像就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藝術再現,見到這件藝術作品,就猶如見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
旅游的好處
旅游熏陶著人的情操,增長人的見識。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國人常用“不知天高地厚”來貶說別人不知好歹,沒有見識。《莊子·秋水》篇開頭頗有寓意:秋水暴漲,河伯見百川灌河,浩瀚奔涌的氣勢頗是欣慰,以為天下之美盡為己有。當他順流而東到了大海,抬頭一看,無邊無涯,于是望洋興嘆,向海神承認自己淺陋,見笑于大方。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以為“白首死章句”的儒生是沒有出息的,當博采眾長,游歷多思,才可能有成就。屈原、司馬遷、李白、徐霞客、李時珍、張衡等等,哪一個不是行于江山之助,才成就了人生的功業?
結語:旅游的作用已經不用我們多加說明了,而人們外出旅游除了獲得身心的放松之外就是想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其他不同的景色。而天津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旅游景點也是非常之多的,還有乃邪惡美味、漂亮的特產,若是你還沒有去過天津,那么不妨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