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之法,以通為主,多用溫經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湯獨擅勝場,每于經前投此,多應手而效。曾以治痛經達十余年纏綿不愈者,或痛甚則厥,或劇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頑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干姜0.6克(炒)、元胡3克、沒藥6克(炒)、當歸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黃9克(生)、靈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經來潮前連服5~7劑,一般連續治療3個月即獲痊愈。
臨床所見以寒凝血瘀為多見,治宜溫通為主。我曾以下方為主加減治愈了不少痛經病人。肉桂3~9克、小茴香6克、制香附9克、當歸9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5克、青陳皮各9克、阿膠9克、艾葉9克、益母草30克、乳沒各4.5克。
2、熱證
婦人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后經水行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方用宣郁通經湯。白芍15克(酒炒)、當歸15克(酒洗)、丹皮15克、山梔子9克(炒)、白芥子6克(炒研)、柴胡3克、香附3克(酒炒)、川郁金3克(醋炒)、黃芩3克(酒炒)、生甘草3克水煎,連服4劑,下月斷不先腹疼而后行經矣。此方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虛證
腎虛肝郁的,經來色淡而少,經后腹痛腰酸,肢軟無力,益腎調經湯主之。
杜仲、續斷、熟地各9克、當歸6克、白芍(炒)9克、益母草12克、焦艾、巴戟、烏藥各9克水煎服。
經行或經凈后小腹綿綿作痛,按之舒適,經水色淡質清,面色蒼白,精神萎弱。炒黨參12克、炒白術9克、全當歸9克、東白芍9克、炒川芎4.5克、炙甘草4.5克、大熟地12克、茺蔚子9克、制香附9克
4、實證
劉赤選:婦女月經將來一兩小時,因子宮后屈,瘀滯經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發生疼痛,必候經水排出一兩天內,才能逐漸緩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遙散,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每天服1劑,連服3~6劑可經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黃6克、五靈脂12克、當歸9克、白芍12克、柴胡9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炙甘草4.5克瘀血阻滯的,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塊,排出則痛減,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黃、五靈脂各6克、延胡、丹皮各9克、桃仁6克、香附9克、臺烏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兩側痛劇者,加姜黃6克、乳香6克;大便燥結,加大黃6克。
乳脹散,治月經前乳房脹滿。當歸9克、紅花9克、白術6克、王不留行9克、橘葉9克、陳皮3克,上6味,研為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沸15分鐘,濾過;殘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鐘,濾過,合并兩次濾出液備用。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丹參30克、烏藥10克、枳殼10克、香附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月經前服。有熱者,方中丹參改為丹皮10克。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治療痛經中醫有奇招和中藥治療痛經秘方等有關知識的詳細介紹,廣大女性朋友們是否已經對中醫如何治療痛經的方法有了非常全面的認識,如果你還在為痛經大感煩惱,不妨來試試這些中醫的方法來緩解痛經,做個健康美麗的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