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溫發汗法
這是利用具有發散風寒作用辛溫解表藥,以治療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脈浮緊等風寒表癥的治療方法。麻黃、桂枝、紫蘇、防風、荊芥等藥物,以及麻黃湯、春蘇飲等方劑都是屬于辛溫發汗的住藥方。
辛涼發汗法
這是利用具有發散風熱作用的辛涼解表藥,以治愈惡寒輕、發熱重、頭痛、口渴、舌苔黃薄,脈浮數等風熱表癥。藥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等,方劑中的桑菊飲、銀翹散等,均是此法的藥方。辛溫與辛涼發汗法是應用時的基本原則,在臨癥的應用上,就不會如此單純了。必須再考慮病人的體質、新病與舊病的兼夾、表癥與里癥并見復雜的情況,巧妙地運用其它方法配合,才會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陽發汗、滋陰發汗、化飲發汗、表里雙解等方法來加以配合。
助陽發汗
病人體質若屬陽虛,又不慎感受外邪時,雖然病屬表邪,應該要使之發汗,然而陽虛的人,就不可以單紽純地發汗而已。因為陽虛人,衛氣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陽汗多的危險境,所以在發汗時,必須要兼顧病人的陽氣。此時,好以參蘇飲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假使病人體質屬于陰虛,感染外邪時,也不能貿然用發汗去發汗。因為陰分虧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會造成津液耗損的病變。所以,在發汗時,必須顧及陰液。所以,萎蕤湯一類的方劑適宜此體質的人
化飲發汗
病人常有痰飲喘咳,感受風寒外邪時,導致形寒怯冷,痰嗽氣喘發作或加重。此時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須一面溫陽化飲,一面開表發汗,才能使風寒外解,痰飲內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龍湯方劑。
表里雙解
病邪若在表,應該用汗法;病邪在里,則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癥,又有里癥時,就應該先用藥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內外壅實,表里俱急的情況下,就無法先表后里。此時只有雙管齊下,汗下兼用的表里雙解法了。方劑中的防風通圣散、涼膈散即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運用是很靈活的。不過,必須牢記的一點是,惟有表癥又需要發汗時,才是汗法的適應癥,否則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謂的須要發汗,又有兩種情況:有頭痛、惡寒、發熱等現象,但是郄沒有汗時,就必須要發汗。
雖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癥卻不解,也要發汗。
雖然有這兩種情形時都要發汗,不過,在用藥的分量與輕重方面,則各不相同。此外,在使用汗法時,必須要注意一些問題,才不會事倍功半:在冬天時,人體皮膚顯得較緊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發汗劑后,應該用衣被加以溫覆,才能幫助藥力發揮;盛夏時,人體皮膚的腠理疏松,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過藥之后,就不須用被服覆蓋。此外,夏季時天氣酷熱,對于表癥又須發汗的病人,通常都選用辛涼發汗劑。
假使要用辛溫發汗劑,也要認明癥候,而且藥量要比冬季少。對于已受過藥的病人,好要注意他的出汗情形。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時以身體、四肢出遍為佳;如果只有頭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驅逐。
病人若有血虛、氣弱、患有瘡瘍、吐血、衄血等病癥,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癥而且必須發汗時,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配合養血、補氣、滋陰等方法來運用,才能達到效果,絕不可以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來治療表癥。
吐法
吐法-涌吐病邪與有害物質
這是利用能夠引起嘔吐,或促使病人嘔吐的藥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質,能由口中吐出,以達到治病的方法。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實癥上。
在臨癥的應用上,又可分為兩大類:
涌吐停積:因為暴飲暴食,導致積停胃脘,無法進行消化時,顯得脹滿疼痛;不慎誤食毒物,而且時間不太長時,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參蘆飲之類都是涌吐停積的方劑。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風、喉蛾、喉痹等癥,必須用雄黃解毒丸類的方劑,以便催促勇吐毒涎。
此外,又如中風痰厥、痰涎壅滯胸膈、喉頭、鳴聲如鋸,甚至人事不省時,就要用稀涎散之類的方劑,催促病人涌吐風痰。這些都是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療病情嚴重迫急的急救方藥。
在使用吐法時,必須注意下列二點:不只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的急癥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難雜癥也能適用,不過由于吐法的危險性很大,只要使用不當,就容易造成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