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無一定規律性,疼痛程度也不一致,輕的僅為腹部不舒適感,重則為腸絞痛,孩子疼痛難忍,還可聽到“咕嚕”的腸鳴音。
但這種疼痛可很快緩解,緩解后孩子的精神狀態、飲食及活動即恢復正常。
對于小兒胃腸生長痛,一般不需治療。如果疼痛嚴重時可熱敷或按摩足三里穴及腹部,對緩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
不過,能引起小兒腹痛的原因很多,必須請醫生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確診為胃腸生長痛。
本病屬于單純的功能性變化,為非器質性病損,故預后較好,多數可自愈。
若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口服適量的顛茄酊,則能很快緩解疼痛。
5、細菌性痢疾
常起病急驟,先有發燒達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數增多,腹瀉前常有陣發性腹痛,肚子里“咕嚕”聲增多,但腹脹不明顯。
病兒脫水嚴重,皮膚彈性差,全身乏力。 本病以夏秋兩季多發,主要是不注意飲食衛生而引起細菌感染。
送孩子去醫院治療,家長也可進行綜合護理,輔助患兒緩解疼痛。患兒必須隔離,食具的消毒可在開水中煮沸15分鐘,給孩子玩的玩具可用易于消毒的木制或塑料制的。患兒的床單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曬6小時消毒。
應讓患兒臥床休息。孩子腹痛時可在他腹部放熱水袋,但須注意水溫不要太高,以防燙傷。 如果嬰幼兒大便又急又快,可讓孩子把大便解在尿布上,不要求他坐廁解便,這樣可防止肛門直腸脫垂。
每次大便后可用溫水洗凈孩子臀部,并用5%鞣酸軟膏涂于肛門周圍的皮膚上。
如有脫肛時,可用紗布或軟手紙涂上凡士林,托住脫垂的肛門,一面輕輕按摩,一面往上推,即可復位。孩子如果嘔吐頻繁,可短期禁食,醫生可能給孩子靜脈補液。
家長則可喂孩子少油膩的流質,如藕粉、豆漿等。待病情好轉,就可盡早進食。這時,可以喂孩子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質,如麥片粥、蒸蛋、煮面條等,牛奶易引起腹瀉脹氣,所以暫時不要喂給孩子喝。
多給孩子補充水分,在恢復后期,應設法引起患兒的食欲,也可以在孩子進食前半小時先讓他服用消化酶類藥物如胃白酶等,并在飲食中增加營養和蛋白質,開始可少食多餐,逐漸增加,以防止消化不良。
應該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除避免生、冷、不易消化和油膩的食物外,為使患兒能在短期內改善營養狀況,應結合患兒平時的飲食習慣,注意改進食物的色、香、味和多樣化,以引起他的食欲。
6、慢性胃炎
常為反復陣發性腹痛,多無規律,以臍上及臍周痛為主,常同時伴有上腹部壓痛、厭食、消瘦、嘔吐、泛酸等典型表現。多數病兒有飲食不潔、饑飽不均或喜食生冷史。
小兒慢性胃炎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對小兒慢性胃炎應以飲食治療加藥物治療的綜合治療為主。除了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家長還可以從調整孩子日常的飲食入手。
飲食治療的原則是維持患兒的營養攝入,以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預防營養失調。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生活習慣安排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孩子進食刺激性食物、飲料等。
對有不良飲食習慣、反復發作上腹痛或臍周痛的患兒,應及早做纖維胃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纖維胃鏡對小兒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診斷陽性率遠較胃腸鋇餐檢查為高,以往認為慢性胃炎小兒不多見,但由于現在的孩子容易多吃“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