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能自己在家拔罐嗎?對于一些簡單的病癥,如感冒風寒、肌肉酸痛等,可在家中進行拔罐治療。這種療法特別對于頸背四肢的酸痛、感冒風寒,以及部分內科、婦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適合中老年人以及經常伏案工作的年輕人使用,可有效緩解疼痛和不適癥狀。
但是拔罐也不是包治百病,家中拔罐主要問題是防止燙傷和拔罐時間過長造成局部皮膚起水皰。建議好選用抽氣罐或橡膠罐,拔罐時間以5—15分鐘為宜;分清體質。
體質過于虛弱者不宜拔罐,會使虛者更虛;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以及孕婦、婦女經期、過飽、過饑、醉酒時都不適宜拔罐;肚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破損處、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拔罐舊痕未消退前,好也別拔;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
拔罐后,皮膚處于一種被“傷害”的狀態,敏感脆弱,此時洗澡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建議等上兩三個小時。拔罐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拔罐后若起泡,每個罐內多于3個泡,就應及時涂燙傷膏,或去醫院處理。
走罐的方法
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涂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生負壓,使之吸著于皮膚,然后,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從而使皮膚產生潮紅或郁血現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由古代拔罐療法發展而來,為拔罐療法中的一種,又可稱為推罐療法,現代應用較為廣泛。本療法療效確實,尤其對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療法無法代替的功能。但由于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加之病人接受治療時又有一些不適感,因此,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合作往往會成為能否取得療效的關鍵。
操作方法
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上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在罐口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循著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順、逆時針走向推動,至走罐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瘀血斑時,才將罐起下。
走罐療法一般分為局部走罐和循經絡走罐兩種。
1.局部走罐:以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較小范圍的上、下、左、右旋轉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順逆時針走向的緩慢旋轉。
2.循經走罐:以與病變相關連的經脈為主,進行較大范圍的循經走罐治療。如腰肌勞損,即循經過腰部的督脈經和膀胱經作上下往返移動的走罐治療。
禁忌癥
1.皮膚有過敏、潰湯、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體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注意事項
1.本療法應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膚上涂上凡士林之類的潤滑油,現時便于推動,減少疼痛;二則避免皮膚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