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七: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醫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并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秘方八:修身養生
中醫上面有這樣的一說,如果想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長壽的話我們先要做到修身養性。在平時要多說一些好話,多做好事,要養成好的人品,做一些對別人好的事情,這樣就能夠使我們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宮廷理筋術調理現代病
古人認為,“筋長一寸,壽延十年”,一個人的筋骨好了,整個身體也會強健起來,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就有著一項調養筋骨的絕活——宮廷理筋術。
宮廷理筋術名副其實,堪稱“貴族般的享受”。它起源于清代宮廷的上駟院綽班處,綽班處在蒙古語里是專治跌打損傷、骨歪筋扭的機構。患者是皇家貴族,既要治療效果好,又不能太痛苦。經過十幾代御醫的研究,開創了一套名為“宮廷理筋術”的按摩手法,特點是“輕、柔、透、巧”,在談笑間解除病痛,被嘉慶皇帝稱為“神術”。
摸了摸自己酸痛的脖子。這是長期伏案工作的‘后遺癥’。以前的骨傷科疾病以骨折、跌打損傷等骨關節的‘硬傷’為主,現代人普遍缺乏鍛煉,易出現以頸椎病、腰椎病等軟組織損傷為主的慢性疼痛。在中醫看來,這是‘筋’出了問題,治療要先‘理筋’,再‘正骨’。”而“筋以柔韌為常”,施治時要根據這一特點“以柔制剛”,不可盲目強拉硬扳。
隨后,簡單按摩了頸部。與常規按摩相比,感覺力道更輕柔、緩和,不會擔心被按疼、按傷了,同時手下柔中帶剛,或滾、或捋、或捻、或叩,一股力量慢慢向里滲透、向周圍播散。十幾分鐘后,脖子微微發熱,酸酸麻麻的,但之前難忍的刺痛感減輕了不少。這項技術原本是皇室成員專享的,直到清末,僅存的綽班處御醫夏錫武和文佩亭在北京開診。自幼學習針灸的劉壽山(1901~1980年)拜師學藝,成為宮廷理筋術的第一代傳承人。新中國成立后,劉壽山將這一技藝帶到東直門醫院,創立了中醫骨科。這真是幾番機緣巧合,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今,宮廷理筋術與時俱進,把柔和細膩,治內臟病見長的南派手法融入其中,不斷完善。現在傳承使用的宮廷理筋術,包含30多種傳統套路,不僅手法別具一格,達到“患者不知其苦,實則力透筋骨,功及內臟”,而且專病專治,根據不同的人群和疾病特點,對臟腑、經絡、筋骨、氣血綜合考慮,辨證施治。除了頸肩腰腿痛等常見的軟組織損傷類疾病,對內、外、婦、兒、男科等病癥也有不錯的調理效果。特別是治療關節急性扭挫傷,比如“岔氣”,也就是小關節錯縫,可謂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