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得是什么,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而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其中的一個觀點吧。通過相關的內容學習,幫助我們更好的結合太極拳進行學習。
太極拳技水平達相當高程度后,能做到腰轉(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腳轉(動)、手轉(動)。在太極拳勢運動中,腰與肢體其他部位的關系是主動與隨動的關系。誠如拳論所說“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腰如車軸”是也。
太極拳勢運動中,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勾畫著太極拳的三個“座標”:太極拳是練腰的拳,無腰不太極:太極拳是練圓的拳,無圓不太極;太極拳是練“周身一家”的拳,無“周身一家”不太極。
1、太極拳是練腰的拳
太極拳運動中,腰的動態處于極其特殊地位,腰是全身之軸心和重心,也是丹田之所在。命意源頭在腰隙,只有以腰為軸,才能帶動全身構成一個整體,節節貫穿,靈活穩健,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太極拳的動作實際上不是四肢的動作,而是腰的動作。腰是太極拳勢上下體轉動的關健,腰動對全身動作的變化、協調乃至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位都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太極拳是練腰的拳,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貫穿于太極拳勢運動全過程。
腰是太極拳運動的主宰,是太極拳運動中身體的軸心。如果能正確的運用腰部,那么也就能夠自然的運用身體的其他部位。如果不能運用腰,那么也就不能很好地按照太極拳的要領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太極拳注重練腰,當有另一層含意.人的肝腎臟器位于腰部腹腔,祖國醫學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肝為筋之府:腎主骨、藏精,為男子先天:肝主筋、藏血,為女子先天;肝腎同源于命門”,故太極拳獨具特色的運動方式,有固肝腎、健筋骨,頤養先天、延年益壽,向生命極限挑戰的意愿和功效。
拳界向有“太極腰”、“無腰不太極”的說詞,《心會論》更強調“腰脊為第一之主宰”。愚意以為:太極拳的內勁運轉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運轉,因此拳勢須松腰豎脊,脊不直,則身軀歪邪,腰不松,則整體不能靈活運轉;因此拳勢須松腰沉胯,脊椎節節松開,氣自沉(下、歸)丹田,力透兩足,下盤穩固;松腰豎脊沉胯,百會穴上領,尾間正中下垂,脊椎骨拔開、椎管順直自然,丹田之氣自能貼背運行,通過腰脊產生內勁,上貫頭頂,達于手足,成為上下一體,手足的動作與腰勁相系,使腰成為整體活動的軸心。拳諺“上下一條線”,松腰豎脊沉胯之意,只有以“腰為軸”,以“腰隙(眼、胯)為輪”來帶動肢體其他部位,按拳理要求活潑運轉,方可“全憑兩手轉”,達到“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合則發放去,不必凌霄箭”的境界。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愚意以為,太極拳盤架時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推手、實戰時我方肢體的主動隨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對方肢體,使其失重(控)、落空、跌出的水平和質量,是審視、評判太極拳技水平、質量的重要依據。
2、太極拳是練圓的拳
太極拳中包含著太極的思想,因而與太極圖有著緊密的聯系。太極圖形成的是一個圓,循環不斷,而太極拳的演練也同樣需要能夠如果流水般綿綿不斷,因而可以說太極拳是一個練圓的過程。
太極拳勢腰主動是軸心內圓的暗動(轉)、微動(轉)、小動(轉),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肢體其他部位隨動,是軸心外圓的明動(轉)、顯動(轉)、大動(轉)——這是對盤架子而言;若是推手、實戰,則我方主動隨動為軸心,內圈(圓)愈小愈隱愈好,敵方為外圓、大圓,作用于敵方的向心力、離心力愈大愈烈愈速愈妙……概而言之,腰勁越圓,周身之勁越活、越輕靈奇巧,太極拳功夫愈顯出神入化。
太極拳勢往復折疊,進退轉換,“腰隙”遂意(擰成)“麻花”般狀態的主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肢體其他部位盤旋成各種幾何狀態的圓,如大圓小圓、立圓斜圓、8字圓、相交圓、圓中圓等等,門內稱之為“亂環術”、纏絲勁(力)、“螺旋力(勁)”,在太極拳博擊技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說已超出范圍,恕不評述。
太極拳勢腰主動與其他部位隨動,“虛實隨機變,妙在圓中求”,“周身如一氣,渾如太極球”。因此,練太極拳腰不能(會)動(轉)、勢不能圓,則拳有其名而無其實,充其量只能稱為“太極操舞”,而不能作武術、氣功意義上的“太極拳”論矣。
3、太極拳是練周身一家的拳
太極拳勢所要求的“周身一家”,涉及到形神統一,陰陽虛實、動靜剛柔、進退開合、松緊蓄放、快慢起落、表里內外的辯證關系,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氣機升降的和順,以及天人合一、法歸自然等諸多方面,內容極其豐富,不能一一論及。拙作愿就太極拳勢主動與隨動的協調平衡,闡述管見,以祈對“周身一家”的理解有所新義。
拳論對“周身一家”的論述,首推先賢所寫.“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述《太極拳術十要》中稱之為“上下相隨”。愚意以為,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空松圓活,渾然一體,太極拳勢自能舉動輕靈、節節貫穿:內氣營運活潑、形圓氣滿,拳勢自能無缺陷、無凸凹、無棱角、無斷續,完整一氣,因而“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倘若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不能協調一致,太極拳勢就無法做到“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于是“身便散敵”,不能“得機得勢”。如何糾此偏差?先賢告誡日“其病必于腰腿而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繼而言之,“周身一家”所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筆者理解為心意所使,腰動肢體其他部位隨動,全身皆動,為“一動無有不動”;腰靜(不動),肢體其他部位隨靜(不動),全身皆靜,為“一靜無有不靜”。且須和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動要言》所說,“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相統一。推而演之,腰松自能“一松無有不松”,腰活自能“一活無有不活”,腰圓自能“一圓無有不圓”,腰柔自能“一柔無有不柔”……主動隨動“動中有靜”,主靜(不動)隨靜(不動)“靜中有動”,說靜不靜、說動不動,自能無處不動、無處不靜而動靜自如、動靜一體,方能做到沉重不浮,靜如山岳,周流不息,動若江河,“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太極拳勢運動,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和諧自然、妙若天成,心意所使自能“衣著合體”合乎規矩,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手眼身法步,折疊得當、轉換到位,(神意氣、手肩肘、足胯膝)六合相統,內外合一,無處不協和,無處不圓潤……渾元一體,諸法歸統于自然。此即為太極拳勢運動所要求的“周身一家”。太極拳勢運動,只有在腰主動與其他部位隨動,作到“周身一家”,方有可能達到勁整、勁實。故太極拳是練“周身一家”的拳,無“周身一家”不太極。
以上的三個方面就是太極拳練習的重點,因而在我們的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加以重視。只有通過練圓練腰以及練周身一家,才能夠全面的掌握太極拳,進入更高的太極拳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