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為的一種,是通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出許多流派的一項運動。今天我們要一起了解的就是太極拳流派中的趙堡太極拳。感興趣的人,可以結合太極拳教程進一步的學習。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武術的實戰功能被大大的削弱,因而也使得武術逐漸的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不過也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健身養生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武術煥發了新的活力。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對太極拳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結構上是經過陳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終每一動作、每一招勢都運用肢體走立體圓圈或弧形纏轉,使“陰陽”、“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左右”、“上下”、“里外”、“圓方”、“輕沈”、“剛柔”、“快慢”、“卷放”、“折迭”、“轉關”, 等動作形成公轉和自轉。結合內勁以不同的方式,勁別蓄發,成為圈中套圈的以簡御繁設計,構成它的基本原則。不僅在運動形式上是獨特的,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趙堡太極拳的特色
一、周身纏絲
每一招式任一動作,除了重心之腳根外,從手到腳每一關節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纏絲下運行,其目的是練習全身協調一致; 也就是借由動作的練習達成手動就是身動,手動步亦動。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勁,達到拳經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繞行的路線,纏絲則身體每一關節、部位自行纏繞的方式,就如同公轉與自轉同時而行,其目的是在動作中改變力的方向和變背勢為順勢,如此則每一招式的動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靈活巧妙
在套路的訓練中特別強調“忽靈勁”和活步,所謂“忽靈勁”就是在意念動時全身一致靈活變動,因此不強調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動作中,腳步隨身之變動以應之,如伸、縮、進、退或在原地纏轉,都是與手、身,一致纏絲,其目的在增進變勢之靈活性,在實戰上,既可管住對力下盤,也易于進步插襠,退逼套封; 在發勁上既能先占中門,亦能利用腿的接觸面打動對方根盤,由于能貫串手、身、步齊進,落步發勁時因步之進而增進暴發力。
三、內外剛柔同練
不論楊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練柔勁再練剛勁,或是習練拳架之前先練椿步,或是先練拳架再練發勁,都需很長時間練習揣摩。甚至無法在平日拳架練習中,表現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剛,忽快忽慢的各種發勁力式,而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由前賢透悟太極拳理和實戰用法,將各種姿式動作、身法椿步、剛柔發勁,及丹田內勁所需的鍛練方式,將之融合為一種拳架中,使同步練褶,在任何一個招式、動作中都具備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縮短體悟時間使功夫上身。真正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要旨。
四、動步發勁
發勁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定發”,又曰“靜發”。
一種是“活發”,又曰“動發”。
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 ; 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與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足進一寸 ;手長一尺”,體現活發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沒有活步的訓練,在推手中就不會有活步的自然反應動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體。
五、精致
為了達到太極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簡御繁的在一個簡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鐘中貫徹執行,必需每一動都精要的講求完全符合太極要領、經由訓練方法使之內外結合,形成自然蓄發勁力。因此,每一動作、每一招式都講求全身內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關節都需在走圈的路線中隨起落各自纏絲變轉,隨式節節貫串或松開,并藉此練習不同的蓄發勁別;在走架時不論剛柔蓄發都需關節松活。更由于它的設計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隨練習場地的大小伸縮進退而不受限制,成為隨處可練,隨恃可練的套路。在姿式正確熟后,平日練習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發勁可不發勁,隨人所意,隨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說它是經過濃縮而成的精致太極拳架。
以上的五點,就是趙堡太極拳的特點了。這些特點只有你真正的進行了太極拳的學習才能夠感受的到,而如果只是從文字上去感受太極拳,那么就永遠不能領會到太極拳的魅力。只有實際的練習,才能讓你真正感受到太極拳的特點。
對于太極拳的學習,不僅需要練習者刻苦的進行訓練,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拳理以及要領的學習。學拳要先明理,如果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你的太極拳練習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太極拳練習,也就不能達到太極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