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硬化逐漸發展的結果,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種病因學說之間都存在一些相關因素。在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危因素中,身體不同部位的動脈硬化病變可能與某些高危因素的關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漿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而與腦血管、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僅中度相關。腦血管疾病主要與高血壓相關,周圍血管閉塞性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
下面再來看看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機制吧,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機制可是非常復雜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機制
1.發病機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發病機制可有下列幾種學說。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Rokitansky于1852年早提出動脈硬化發病過程中的損傷反應學說,各種原因造成的動脈內膜損傷是發生動脈硬化的始動因素,這些損傷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復合物、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癥等。動脈內膜損傷后,刺激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移行,隨后發生增殖。動脈中膜的平滑肌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它能合成膠原、彈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質。在較大的動脈平滑肌細胞與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構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細胞層,管腔表面由單層內皮細胞層覆蓋。在高血壓、高脂血癥或損傷等因素作用下,內皮細胞層完整或受到破壞時都可以促使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
在平滑肌細胞增殖過程中,首先損傷過程本身以及由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破壞釋放出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刺激平滑肌細胞發生第1次增殖。而來源于血小板的促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則刺激平滑肌細胞游移至內膜。游移至內膜處的平滑肌細胞增殖主要受到血管緊張素Ⅱ及PDGF的調節,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這些增殖的細胞形成了大量細胞外基質以及脂質聚積,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在硬化斑塊處的動脈壁使管腔周圍正常的彌散作用中止或通過血管滋養管氧傳送降低,可導致局部動脈壁的低氧血癥,在動脈硬化斑塊中細胞代謝的低氧狀態可致病變部位發生壞死及炎癥。
(2)脂質浸潤學說
血脂是通過血管內膜間隙滲入到內皮下,再經中層和外膜進入淋巴循環被清除,脂質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脂質蛋白是脂質和蛋白質結合的復合體。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根據其密度不同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4種。在動脈硬化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積聚在動脈內膜。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動脈內膜積聚的主要原因為:①動脈內膜通透性改變,使LDL滲入增多;②內膜的組織間隙增加;③血管細胞代謝LDL的能力降低;④從內膜運送LDL到中膜的過程受阻;⑤血漿中的LDL濃度增高;⑥在動脈內膜LDL與結締組織復合物的特異性結合。老年人動脈壁中黏多糖減少,有助于LDL滲入動脈壁內。動脈壁內的酶活性減退,也有利于膽固醇的沉積,各種脂蛋白容易在內膜下滯留,聚積。終就會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在動脈硬化病變過程中,HDL對動脈壁具有保護作用,LDL在溶酶體內水解蛋白質成分被水解成氨基酸,膽固醇被水解成游離膽固醇,一部分被利用,一部分貯存。HDL主要功能是消除膽固醇,將其送到肝臟進行代謝。LDL與HDL的平衡決定動脈壁中膽固醇的代謝。在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時,LDL量增多,膽固醇酯化酶的活性明顯增高。因此,動脈壁內脂質代謝紊亂均參與了動脈硬化病變過程。
(3)血流動力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