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歸脾湯加減。本方人參、白術、黃芪、甘草、大棗甘溫補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當歸甘溫養血;茯神、棗仁、龍眼肉甘平,安神益腦;遠志交通心腎、寧心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滋膩礙胃。如此則氣血得復,眩暈自止,若偏于血虛者,可加用熟地、阿膠、枸杞以助補血之功。
3、陰陽失調,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清腦。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以天麻、鉤藤、石決明為平肝熄風眩暈之要;黃芩、山梔清熱瀉火,使肝風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補肝益腎,夜交藤、茯神以養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若肝火較盛者,可加龍膽草清肝火。
4、脾肺氣虛,痰濁中阻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熄風。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本方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化痰熄風而止眩暈,二藥合用,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燥濕,治痰之本;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姜棗調理脾胃,使痰消風熄,眩暈自愈。若眩暈甚者且嘔吐頻頻,可加代赭石、膽南星、竹茹鎮逆止嘔。
5、瘀血內停,脈絡阻滯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本方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竅止眩暈;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麝香香竄開竅,使諸藥入病所,大棗調理脾胃,防理血之品損傷中氣,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藥及蟲類藥,如全蝎、蜈蚣、地龍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竅之力。若兼寒邪阻絡,可加用桂枝,細辛溫經通絡。治法與治則:中醫治療本病采用扶正補腎、填精補腦、平肝潛陽、化痰降濁、活血化瘀通達腦脈,虛實相兼,標本兼顧治療方法。
以上就是中醫治療腦動脈硬化癥的辦法了,希望大家在空閑之余來常識一下中醫治療方法,相信一定能夠幫助到大家的,下面再來看看腦動脈硬化癥的發病原因吧。
腦動脈硬化癥的發病原因
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管徑500μm以上的腦部大、中動脈,東方人Willi’s環周圍主要腦動脈病變嚴重,并與高血壓密切相關。以往認為,小動脈主要承擔和調節血管阻力,高血壓主要引起小動脈硬化,近來發現正常時腦主要動脈占整個腦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壓時可達50%,長期高血壓必然導致腦部主要動脈壁粥樣硬化損害。
腦動脈硬化癥的發病機制
高血壓腦小動脈硬化主要發生在腦實質直徑<200μm小穿通動脈,血流側壓力持續超過中膜平滑肌大收縮力時,血管平滑肌變性壞死,失去收縮力,血管被動擴張,內膜受損,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入,導致小動脈纖維素性壞死,引起高血壓性腦病是急性失代償表現。持續慢性高血壓,在血流側壓力與各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下,小動脈壁發生結構性代償,平滑肌肥大增生、玻璃樣變,膠原、蛋白和聚糖等結締組織成分增加,管壁增厚,稱為高血壓小動脈硬化,血管壁耐受高血壓能力增強,但調節血流的舒縮功能減低,血壓降低時可引起腔隙性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