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等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兒茶酚胺,誘發心肌梗死。
2.病理生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改變主要表現為心室受累的一些血流動力學改變、電生理不穩定性以及晚期發生的心室重構等。
那么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我們應該怎么治療才好呢?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認真的對待它。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
AMI的治療原則是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挽救瀕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積的擴大,縮小心肌缺血范圍,及時處理嚴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種并發癥,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渡過急性期,而且康復后還能保存有盡可能多的心肌,維持較有效的生活。
1.前驅癥狀的治療
前驅癥狀的出現可能為瀕臨心肌梗死的表現。此時宜建議病人住院,及時而積極地按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措施處理,可減少這些病人發生MI的機會。
2.入院前的處理
AMI病人約2/3的死亡發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顫動。因此,縮短起病至住院之間的這一段時間,并在這期間進行積極的治療,對挽救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義。對病情嚴重的患者,發病后宜就地進行搶救,待患者情況穩定允許轉院時才轉送醫院繼續治療。轉送病人的救護車上,應配備心電監護和必要的搶救設備,以便在運送途中也能繼續監護病情的變化并及時進行處理。
住院前的診治效果取決于幾個因素,包括:及時除顫;早期解除疼痛和穩定病人的情緒;降低自主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動和消除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等。但是,此時的治療措施不應影響迅速轉送病人到醫院。
3.監護和一般治療
(1)加強監護
本病早期易發生心律失常,且心率、血壓也不穩定,應盡早開始行心電和血壓監測,必要時還應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應注意觀察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環情況,建立靜脈通道,監測心肌酶,為適時作出治療措施提供客觀依據。監護的意義是不放過任何有意義的變化,但注意要保證病人安靜和休息。一般心電、血壓監測時間為3~5天,有嚴重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者則可根據病情監測時間相應延長。
(2)活動和飲食
患者應在冠心病監護室里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減少探視,防止不良刺激。治療照顧AMI的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注意病人意識變化,寧靜、設備完善的環境,親切周到的解釋,有助于減輕AMI給病人帶來的心理壓力。
第1周完全臥床休息,加強護理。病人進食不宜過飽,應少食多餐。食物以易消化、含較少脂肪而少產氣者為宜,限制鈉的攝入量,要給予必需的熱量和營養。保持大便通暢,大便時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給予緩瀉劑。第2周可在床上坐起,逐漸離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內緩步走動。近年來多主張早期活動,因為它可解除患者的緊張與焦慮情緒,減少梗死后的并發癥,有利于后期心功能的恢復。發達國家AMI病人多在1周后出院,我國的住院期略長,一般為2~4周,如病重或有并發癥,應適當延長臥床及住院時間。
結語:看完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對急性心肌梗死有了更多的認識,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所以我們不能對它有輕視的心理,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愿大家早日恢復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