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九寨溝
九寨溝隸屬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有9個藏族村寨(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海拔在2000米以上,域跨東經103°46'~104°4';北緯32°54'~33°19'。
九寨溝面積5290平方公里,轄2鎮15鄉,120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委會。有藏、羌、回、漢等民族,少數民族2.47萬人。縣城置永樂鎮 。地勢西北、西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峽谷和中山河谷為主,海撥1000-4500米,縣城1400米。氣候冬長夏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秋溫涼;按海撥高度分為暖溫帶半干旱、中溫帶和寒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65%,年平均氣壓859.3百帕。有藏、羌、回、漢等民族。九寨溝水系流經白河、白水江、嘉陵江,流入長江。
九寨溝是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但是每到節假日,游客的數量是暴增,經常的會出現旅客的滯留。而且原生態的自然風景,突然去了那么多人,還有很多亂扔垃圾的,對于景區都是一種破壞。主要還是因為人多景區接納不了那么多人。
5、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筑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筑名家之杰作,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6、頤和園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后,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大的皇家園林。
千萬不要去頤和園!特別是中秋和國慶!大黃鴨來的時候人巨多!大黃鴨走了,人一點不見少!導游還特別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