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備受現代人們歡迎的一種運動,具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但是只有正確的進行太極拳的練習才能獲得這一功效。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下在太極拳中應該如何掌握意氣行,以便更好的結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學習。
初學太極拳,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記憶動作的路線和要求。練習前通過想象動作做好“用意”的準備,練習時用意念引導肢體循著規定的路線運動,并用意識檢查姿式規格是否合度,一經查覺不合格,及時進行糾正。在動作記熟后,再把注意力轉注于動作的細節和變化。
例如,或注意于動作的開合虛實變化,或注意于動作的技擊含義,或注意于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練法,或注意于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的密切配合。要把“用意”這一要求貫串于整套太極拳練習的始終。逐步從先想后練,邊想邊練,達到意動身隨、手到勁發、隨心所欲的高級程度。
對于太極拳的學習,首先需要練習者掌握的就是套路中的動作招式。對于太極拳拳架,不僅要記住每一個動作的具體內容以及動作的要領,還要能夠掌握每一個動作在太極拳的中的技擊意義以及它的氣勢、虛實的等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保證用意正確,并在鍛煉中不斷領悟校正,才能正確進行意氣運動的鍛煉。招式和意氣要同時練.應一招一式地學,學一式練一式。
意與形不即不離。初學應求形,待形規范加意,意與形是一種遞進生長的關系,意長形亦長,形長意相隨,兩者如同佛前燈芯,相互纏繞,共同生長,意高形高,形高亦增意。只重意不重形.易落于空。只重形而缺意,則難以提高,難達境界,難上臺階。只有形意相合,不棄不離,才能體悟到太極之深邃精華。
“用意”是以意念引導動作的進行。“不用力”,指全身放松.毫無拙力,不使肌肉緊張。這個力就是指太極拳所謂的拙力。通過用意放松全身,化去僵勁.達到神凝、氣定、心靜,然后使體內各個器官系統和諧統一,經絡氣血流通,達到一種佳狀態。
氣是人身體內細胞運動而產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氣聯系著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形體內外得到統一。人之氣不只是先天元氣,元氣之外還有兩腎所生真氣、后天元氣(含有物質性并帶有磁石的外氣)、水谷精微之氣(人食五谷經消化而生成)。此四者總和稱為內氣,也就是拳經常說的丹田之氣。拳論日:“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仍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才能便利從心。”氣又與血聯系在一起。《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氣為血之師.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
氣血是人的真氣和血液的合稱,氣血的關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運行有賴于氣的作用,而氣的生成和作用的發揮,又賴血的滋養。可以通過呼吸法去推動它。而呼吸之根又在丹田,道家所謂的“無根樹”。氣出丹田,氣歸丹田,氣由丹田,氣涌丹田,氣沉丹田.始終不離。初時可心平氣和,使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協調自然。隨功夫的增長加深,可以自然而然地轉變呼吸方式,由口鼻呼吸而腹式呼吸而逆腹式呼吸等。氣貫四梢,使動作綿綿不斷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絕,綿綿不斷。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先煉意、煉形,再以“意“領氣、以形導氣,這便是煉氣的關鍵。
在拳架之中將“氣”這種基本富有生機的精微物質(或說能量)轉化為我們所需的各種功夫。要用“氣”首先必須要求“氣”能按照我們習練者的意志而運行或轉化。我們將這種練習心意駕馭內氣運行的能力的過程,稱為“行氣”。將注意力放在內氣上暗示其隨動作的變化而運行。以意導氣,是一種長期意念與形體的訓練,把氣變成有序化的、聽從指揮的、具體的、有形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
在重視意的學習的同時,練習者也要能夠重視對于氣的學習。意是主宰,而氣是驅使。對于氣,練習者既要注意相關要領的學習與掌握,但是也不能夠太過在意氣,否則就會導致在氣則滯的情況出現。
太極拳是內家拳,拳諺云“內功拳首在練意”。都強調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如何加強意識的修煉、如何用意識指導實踐呢?
訓練方法
一是樁功
行拳前先站樁。如無極樁、混元樁、靜坐等。養浩然之氣入注丹田,養先天元精、元氣、元神來補精、氣、神。雖言養氣,其實是練意,通過練意而達到養氣、練氣的目的。
二是行拳中用意
行拳用意一定要全身放松,但松不是懈,松是意松,若有意若無意,不刻意又不放意。一招一式,舉動輕靈,意不注重某一個點上,要把意入在由點組成的弧線上,由弧線組成的圈圓上。以一意貫之始終,從起勢到收勢皆如此。由初時的自然用意不用力到后來意與一招一式,內外融會,合二為一。以意為君,心骨肉為臣,意之所至,氣之所至,力之所至。四肢百骸柔若無骨,節節貫串,一氣呵成,意意不斷。拳隨意發,不拘泥一拳一式,達到四兩化力做千斤之奇效。
結合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太極拳的學習,不僅要注意它各個要領的學習,還要能夠正確的區分這些要領,從而正確的統一結合這些要領并運用到拳架之中,從而幫助提升自己的太極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