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用藥小常識
健康用藥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講就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地使用藥物,在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用藥有效。具體包括以下7條:
1.正確的診斷。
2.注意病史和用藥史。
3.注意個體化用藥。
4.嚴格掌握適應證。
5.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6.注意不良反應。
7.全面深入地了解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特點,注意藥物的選擇(療效高、毒性低)和用法(合理的療程和合理的停藥)。
用藥首先強調的是安全性,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合理用藥。安全的意義在于用小的治療風險讓患者獲得大的治療效果。
其次是藥物的有效性,這是使用藥物的關鍵。如果沒有療效,就失去了藥物本身的意義。臨床上不同的藥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緩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癥狀、預防疾病發生、避免不良反應、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
再次,在藥物使用安全有效過程中,還應該考慮是否經濟,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種藥品既安全又有效但價格昂貴,患者用不起,也談不上合理。
后是適當,適當包括7個方面
1.適當的藥物。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在同類藥物中,選擇為適當的藥物,在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作用的情況下,還必須注意適當的合并用藥。
2.適當的劑量。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服藥。不要憑自我感覺隨意增減藥物劑量。
3.適當的時間。根據藥物在體內作用的規律,設計給藥時間和間隔。合理的給藥方案是設計出適當的劑量和間隔時間。有的藥物需要飯前服用,有的需要飯后服用,有的要在兩餐之間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隨意服用,就會影響效果或對胃造成刺激。
4.適當的途徑。是指綜合考慮用藥的目的、藥物性質、病人身體狀況以及安全經濟、簡便等因素。患者適合用口服的藥物,就盡量不要采用靜脈給藥。現在提倡一種序貫療法,即輸液控制癥狀之后,改換口服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5.適當的病人。同樣一種病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由于個體間的差異,即使適合用同一種藥物,也要進行全面權衡,一個治療方案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人。
6.適當的療程。延長給藥時間,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細菌耐藥性、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的出現,而癥狀一得到控制就停藥,往往又不能徹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如治療結核病要打持久戰,至少需要服藥半年以上,而治療痢疾則需速戰速決,一般采用3~5天療法。
7.適當的治療目標。病人往往希望藥到病除,徹底根治,或者不切實際地要求使用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醫患雙方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正確、客觀的態度,達成共識。
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就會出現一些小病,而出現這些小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值得往醫院跑一趟,于是就會自行吃藥。可是吃藥也要吃的對,不能盲目的進行服藥,文章中敘述了我們常見的服藥誤區,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謹防自己也出現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