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內涵豐富的武術運動,因而對于練習者來說,也比較容易走上歧途。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太極拳學習中比較常見的幾個問題與改正的方法,以便大家更好的結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學習。
一、套路出真功
在一些太極拳愛好者當中流傳著一種錯誤的看法即功夫都是從套路當中練出來的。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萬別,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樣一個攬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練法,甚至同一個師父在不同時期所傳的拳法也會不一樣。經常會有一些文字和描述某某太極“宗師”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傳架動作如何,似乎練熟這樣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徹悟太極拳的深義。其實,習練者對每個拳架的具體內涵不甚了了,在這種前提下,還不斷地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套路來,這種所謂的新派太極往往只是在動作上的革新,而無實質性的創新意義。
很多太極拳的練習者,會以太極拳的先輩每天練習了多少遍的太極拳作為推崇套路絕對化的證據,卻忽視這些太極拳先輩在其他方面的練習。對于太極拳的練習,不僅需要拳架套路的演練,還需要合理的進行其他內容的練習。
訓練應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訓練
自我訓練中不僅包括練習盤架和套路,還包含各種層次的發力、步法、身法、眼法、反應和功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訓練。
第二部分是從自我訓練到實戰的過渡訓練
就傳統太極拳的推手、打手的練法而言,絕不是當今流行的那種溫柔的訓練模式,而是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與實際操作模式,且是為實際運用而設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實戰訓練
套路練習中的對敵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實戰中的對手可不會站著不動,讓你隨便打。實戰訓練是在雙方接觸中的針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應、搶點奪位,以及技擊的角度、距離、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擊能力的綜合訓練。
太極拳訓練體系的每個環節都有其各自的針對性、各自的訓練要求和功能,各種訓練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種訓練模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效,真正獲得太極拳功夫。
二、把拳當操練
有些人練習太極拳時,完全忽視了太極拳的自身的特點與要求,而將太極拳演變成為了一種表演性的動作。為了表演刻意追求動作的難度、美感等等而形成的,只能稱之為太極操,并不能說是太極拳。
這種現象在太極拳表演中尤為嚴重,評委評分、選手是否能拿冠軍,只看其動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來的拳架與太極拳譜往往貌合神離,形神相悖,枉顧其是否符合太極拳的本義。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對套路的“發展”、“美化”,恰恰違背了傳統太極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壞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極拳套路訓練中的每個動作都應該完全符合人體基本的間架結構的正確運動,如果破壞了這個基本結構,就違背了太極拳使身心陰陽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家講究種下什么樣的因緣,即得什么樣的果報,練習太極拳一旦偏離了太極拳法的根本主線,必然無法體現出太極拳的內涵和真諦,也無法得到習練太極拳理應產生的效果。
還有些人為了增加表演效果,盡力地顯示太極拳中的發力,任意地增加彈抖。的確,有時候彈抖得越多越厲害,觀眾的掌聲就越多越響亮,但這種刻意為之,錯誤地理解了彈抖的力量,夸大了彈抖在太極拳中實際所占的比例。事實上,彈抖在技擊實戰中的用處并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實戰當中也沒有這樣抖來抖去的時間。實戰中,你的對手往往每秒鐘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還沒抖完,就不知道被對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這種抖彈只適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實際上是一瞬間把力抖彈到對方的體內,而不是自我欣賞式的顫抖。松、活、抖、彈,一秒鐘幾拳都出去了,根本沒有讓你進行所謂“運勁”的時間。
三、推手技擊擒拿化
太極推手講究“踢拿摔打,分筋錯骨,拿脈點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擊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觸之時才能有所發揮。
張三豐的《太極拳經》中說,“任彼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點便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然而,許多太極拳拳師為了展示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效果,過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極拳拳法中的地位,過頻地用擒拿來進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來較為簡單,也比較安全,可以讓學生增加興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來代替太極拳的其他拳法動作,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于技擊,擒拿只是技擊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輩們常說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況高手互相搏擊時,想碰到對方都難。
有人認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雖然不能說這種理論絕對錯誤,但在實際運用當中,“拿中有打”是很難發揮出來的。
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把太極椎手,作是一種擒拿術,認為推手就是技擊的一種表現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思路對于太極拳的習練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為了讓初學者能夠更快的了解太極拳推手,一般會通過模式化的推手練習開始進行訓練,但這并不是太極拳推手的全部內容。太極推手是一種綜合性很高的練習,需要練習者能夠靈活的結合要領運用太極拳招式,而模式化練習不能達到這一點。
古人云: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為方便太極拳的初學者學習,這些程序化推手對于教學來說有一定的效果,初學者這樣練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定基礎之后,就不適合修習這種程序化推手了。因為這種程序化推手培養不了技擊實戰中所需要的全部素養。
傳統的太極拳推手訓練體系完全是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具備“踢拿摔打、分筋錯骨、拿脈打穴”等各種上乘要求,無論是沾手、分手、接手還是合手,其每個階段的動作練習都與前后的訓練密切相關,環環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極推手的訓練方法,往往是一種固定節奏的定式訓練,缺乏節奏和力度等的變化。太極拳練習的初期,應從有形有勢中找勁,培養合理的間架結構和用力習慣,但到了中高級階段,就要訓練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需要習練者拋開定式化的束縛,達到自然而然地應變。拳諺說:“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
不要把太極推手等同于技擊,或干脆認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擊。其實,推手只是通往技擊道路的一個階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極拳的對抗時,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來表現。試想,如果對方不是處在推手的狀態下,而是與演示者進行實戰,敢問這些展示出來的技術還能得心應手地使用嗎?
推手是建立在不脫點接觸的基礎之上,搏擊卻沒有這種約束。傳統的太極推手在不脫點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種技擊方式,這就是老輩人說的“亂環”,推中可以帶打。這種技擊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極拳實戰的必經之路,始終貫穿著技擊實戰所需要的各種素養的培植,包括脫點和不脫點的訓練。根據訓練的指導思想,就能辨別所進行的推手訓練是否服務于技擊實戰的需求。
太極拳講究拳無定法,周身無處不是拳,遍體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擊。此處的“拳”并不局限于手部;我們常說的“手法”如何,也不僅僅指手上的動作;“推手”也是一種概指的說法,“推”不是單一的肢體前推,“手”也并不單指手的動作。唐朝詩人賈島曾因為一句“僧推月下門”而在“推”和“敲”之間來回斟酌,低頭騎驢時不小心沖撞了正在巡邏的韓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談。所以,推手之“推”字也應該取“推敲”、“試探”之含義,并不僅僅是“推開”的意思,而“手”是泛指以手部動作為代表的攻擊和防御技法。太極拳推手訓練初期,手上的技法運用較多,但同時也要練習用身體去推,用身體去引化對方的力量。
太極推手講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夠走出八個勁,身上同樣也需要練出來,這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整體性。“推”并非是肢體上的推,也要訓練意識、本能、承接、發放、游走,推手是綜合性的訓練的概指,終的效果是能夠隨感而發,隨感而行,應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訓練是從勁力開始,到了中高級階段,也要培養用意的快慢、引化、聽勁,練習利用對手的反應時間差來進行力的發放。同樣一個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還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練習時,逐級深入,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