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麻風病,大家心中都有些忌憚,因為麻風病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如同噩夢般。可是麻風并的種類很多,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大家想知道什么是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嗎?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的病發和結核樣型麻風病非常的相似,同樣都有斑疹和斑塊,而且顏色也都同樣為紫紅或者褐黃,邊界不僅整齊而且還很清晰。
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又稱無浸潤區、免疫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干、四肢、面部為多,分布較廣泛,但不對稱。雖有感覺障礙,但較tt輕而稍遲。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則。粘膜、淋巴結、睪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這種類型麻風病的查菌通常情況下為陽性,它的細胞密度指數為1~3+。另外麻風病菌素的試驗可能為弱陽性、可疑甚至是陰性。
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組織病理變化與tt相似,但上皮樣細胞周圍的淋巴細胞較少、較松散。
在表皮下可見有一狹窄的“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無或有少許麻風桿菌。預防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為bb。麻風反應后易致畸形和殘廢。
麻風的潛伏期可長達幾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重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千二百多萬登記病人;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病人約有50萬;我國目前僅有5000多現癥病人,但治愈留有殘疾的病人有12萬之多,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貴、川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1.如果患者出現了慢性皮膚病但是卻沒有瘙癢的感覺,這個時候應該考慮是否是麻風病。
2.要嚴格掌握麻風的診斷標準,即在1)皮損伴或暫無麻木,2)周圍或皮神經粗大,3)皮損查菌陽性,4)皮損活檢有麻風特異性改變的這4條標準中,一定要符合2條以上標準方可診斷麻風。
3.要嚴格確認為麻風陽性體征,如神經的粗大,皮損的存在,感覺的障礙,查菌的陽性,皮損病理的麻風特異性改變。在臨床和實驗室所見不符時要仔細找原因,如查菌試劑問題,取材是否適當,神經是否異常粗大,病人是否配合感覺檢查。未能確認的麻風體征,要謹慎考慮。
4.早期麻風皮損沒有明顯感覺障礙;一般病期在3個月的TT,BT麻風皮損還不會出現明顯麻木,病期在1年以內的BL,LL麻風皮損沒有明顯麻木。在典型的臨床麻風面部皮損一般沒有麻木;在皮膚淺感覺檢查中,應做溫覺檢查,在溫、痛、觸覺中,溫覺常先喪失。
5.早期瘤型麻風在軀干部表現為淺色斑,如指甲或銀圓大小,數量多,如同白色糠疹或汗斑,皮膚損害感覺正常。這類皮損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才能觀察到淺色斑損害,要避免陽光直射下檢查。
6.早期瘤型麻風兩側眉毛外側稀疏脫落。
7.對疑似早期瘤型麻風檢查時,要注意檢查芝麻或綠豆大小的丘疹損害,這些損害在數月后將發展為結節。
8.神經檢查要求兩側反復觸摸對比,早期多菌型麻風常沒有神經粗大,特別是瘤型麻風。
9.只要懷疑麻風就應做皮膚查菌檢查,多菌型麻風查菌必然陽性,陰性就可排除瘤型或偏瘤型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