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令中的花為黃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說明九月時菊花開放。
菊花為寒露時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于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在寒露這一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九九重陽節,人們有登高、佩茱萸及飲酒于高處的風俗。這一風俗原是為了“避邪”,源于東漢,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說:當時有名費長房者,頗擅仙術,能知人間禍福。一日,他對其徒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難,但如能給每人做一紅布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間飲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難。桓景照辦,果真九日晚間,全家從山上回來后,見家中雞、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費長房告知,此乃家畜代為受禍。這種神奇故事經過傳播,便形成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茱萸是味藥材,《本草綱目》講其辛辣芳香,性溫熱,功能治寒驅毒。晉代《風上記》中說“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古人以陰陽論事物,偶數陰、奇數陽,九為大的陽數。九而重,陽盛極,陽亢則為災,需要禳解。茱萸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菊花得四時之氣、金水之精,能息風除熱。重陽時節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使身體免受初寒所至的風邪,由此可見此風俗還是有一定科學性的。
舊時,北京人登高飲酒的風俗很盛。南城可到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北城可到薊門煙樹,遠一點可到西山八剎。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如今,北京人登高習慣更盛,景山、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八大處還舉辦九登高節,吸引了眾多的游人。
寒露節氣注意要點
天文專家表示,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是指寒冷。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這時的天氣明顯變的寒冷了,與白露節氣時相比氣溫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為凍露,因而稱為寒露。
民諺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說,其意為經過白露節氣后,露水從初秋泛著一絲涼意轉為深秋透著幾分寒冷的“白露欲霜”。從潔白晶瑩的露氣轉為寒冷欲凝,生動地反映出氣溫的不斷下降。隨著寒氣增長,萬物也逐漸蕭索,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
中醫養生專家提醒說,寒露過后,天短夜長,要注意早睡晚起(陽光出來露水下去之后),不要熬夜。晚秋晝夜溫差變化增大,大家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風起也容易燥,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補,可以適當吃些豆制品,核桃,芝麻,藕,百合,蜂蜜,蔬菜水果,食用菌,谷物等,以養陰潤燥。
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做好防寒準備,以提高免疫力。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鍛煉可預防感冒等疾病。
此外,寒露已是深秋,樹葉將由綠轉黃,秋風起,一些人的心情會變得憂郁,這時,就注意曬太陽,吃全麥面包、香蕉等,補充5-HIT(5-羥色胺),以改善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同時,與家人朋友多交流,保持快樂的心情。
總結:寒露節氣雖然距離我們還有些時日,但是我們應該做好足夠的準備去迎接寒露節氣。寒露節氣是進入深秋的標志,天氣會逐漸轉冷,所以希望大家在即將到來的寒露節氣中能夠做好保暖工作,同時也要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