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
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也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拉薩市、郊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多,有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占87%。
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部族首領松贊干布在此創基立業。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完成統一大業后,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公主進藏后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于是,人們把初的寺廟,即現在的大昭寺,命名為“惹薩”,藏語的意思是“山羊背上”。后,“惹薩”被譯成了“邏些”,逐步又變成為“拉薩”了。而上千年來,這里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于是,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神圣之地”。
拉薩城風景優美,被稱為“藍色歡樂之波”的吉曲河(拉薩河),從白雪皚皚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噴珠吐玉,雪浪飛翻,穿過無數森林峽谷,田園牧野,全長315公里,在曲水地 方象鼻灣匯入雅魯藏布江,形成了藍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域奇觀。拉薩古城就佇立在這條蔚藍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達拉宮高聳云天,街道縱橫,高樓群集,車水馬龍,色彩繽紛。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宗教與世俗,轉經筒與電腦,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這里碰撞、凝聚和交融。
拉薩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座標東經91°06,北緯29°36。在群山環繞的小盆地的盆底,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氣溫攝氏8度(華氏43°)左右。全年日照時間約3000小時,比鄰省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 小時,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譽。
拉薩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很少降雨,每年的平均降雨想只有500毫升而且大多都是集中在了夏季。及時是下雨也不會下大雨,只是那種毛毛細雨,而且大多都是在夜間下雨。這就被人們稱為是“拉薩夜雨”。去拉薩好是秋天前往,因為這時候的溫度適宜,不冷也不熱的。
張家界
張家界地處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之源,武陵山的腹地,云貴高原隆起區與洞庭湖沉降區之間,既受隆起的影響,又受沉降的牽制 ,加上地表水切割強烈和巖溶地貌極其發育,形成了當今這種高低懸殊、奇峰林立、萬石崢嶸、溪谷縱橫的自然奇觀。
畫家吳冠中先生于1979年底發現這片神奇的土地之后,張家界的聲名嘩然傳開,現已成為規模宏大,集游山、探洞、平游、漂流、民族風情表演等內容于一體的全國罕見的綜合類特級游覽勝地。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楊家界等景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此外還有“武陵之魂”天門山、“百里畫廊”茅巖河、“亞洲第一洞”九天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大公山、“江南名剎”普光禪寺、“楚南盛景”五雷山,以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賀農故居等。
張家界生活著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多個民族,民族風情各異,以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龍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儺愿戲、花燈,以及大庸陽戲等具代表性。土家苗寨、吊腳木樓、石磨水碾、筧槽筒車、小橋清溪。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渾然一體,成為張家界市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漠河
漠河,又稱墨河,據說是因河水黑如墨而得名。漠河位于我國北端,隸屬于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東臨塔河,西南接內蒙古額爾古納左、右兩旗,北至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羅斯阿穆爾州、赤塔州隔江相望。由于地理位置獨特,資源豐富,天象奇特,有“金雞冠上之璀燦明珠”的美譽。
漠河位于北緯五十三度半的高緯度地帶,因而有“白夜”和“北極光”兩大天然奇景。
每年夏季,漠河的白天便越來越長,晚上也相應地越來越短,尤其是夏至前后半個月,每晚只有子夜時分一兩個鐘頭,天色稍微昏暗一些,隨后又是朝霞似錦,旭日高懸,黑夜變成了“白夜”。冬季,情況正好相反。 在漠河上空的北面,經常出現絢麗多彩的北極光奇景。北極光在北面天空開始出現時,是一個由小至大、顏色變幻不定的光環,色彩臻至燦爛妍麗時,光環慢慢移向東邊,由大變小,逐漸消失。這時候,到來觀光的游人莫不翹首而望,欣賞難得一見的奇景。
漠河四季如畫,反差鮮明。春天花開遍野,醉人心扉;夏至時節,晚霞與黎明同在,午夜如同白晝,戶外可讀書看報;秋天森林盡染,野果山珍遍地,美不勝收,食不勝食;冬天漫長更富有詩意,林海、江河、大地、人家,銀裝素裹,無限神奇。
由于漠河地處北緯52度10分至53度20分,故有“中國北極村”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每年冬至前后,晝短夜長,白天只有7個小時左右。而夏至來臨,又變為晝長夜短,甚至出現黎明與晚霞同現天空的極晝現象,因此,漠河又被稱為“不夜城”。現在,夏至被定為漠河縣的“北極光節”,每年夏至前后,都有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游客歡聚在北極村,觀賞北極光,等待白晝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