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成員”剖析
血脂是血漿中脂類的統稱,包含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類脂。其中膽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升高危害大,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條件。
“壞”膽固醇危害大,因為它會在血管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不斷增大,使動脈逐漸狹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絞痛、心肌缺血、腦梗死、腦軟化。更可怕的是,這些斑塊就像“不定時炸彈”,會在沒有任何先兆時破裂,迅速堵塞血管,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壞”膽固醇升高被稱為心肌梗死的“元兇”和腦血栓的“幫兇”。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量臨床研究表明,膽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發生的危險降低2%,被稱為1=2公式。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壞”膽固醇每降低10%,偏癱的發生減少15.6%。
血脂疾病的誤解
高血脂就是血中脂肪多一點
對高血脂人們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高血脂就是血中的脂肪多一點,沒什么關系。而事實上,高血脂并不是一種“不要緊”的疾病,而是一種嚴重影響健康,可以致殘、致死的疾病。
科學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而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偏癱)主要的罪魁禍首。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遠遠高于癌癥死亡人數,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達總死亡率的50%。
有感覺的才叫病
其實現在的眾多疾病已經開始讓公眾認識到,沒有感覺并不代表就沒有病,有些病是感覺不到的,恰是這些病潛在的危害才大。血脂疾病也是這樣一種無聲的疾病。高血脂在我們青年時代就開始侵蝕血管,但可能沒有任何感覺,到了中老年,其嚴重后果就會顯現出來
相關的專家介紹說,“血脂異常經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多數血脂異常患者并無太大的異常表現,經常是在血液生化檢驗時才被發現。”
正常后靠食療即可
在血脂降到目標值后,不少患者認為就不需要再進行治療或者只需食療就可以了。但事實并非如此。
專家介紹,當血脂降到接近期望水平,應適當減少用藥劑量,而不應立即完全停藥。因為血脂異常除有外界原因如飲食、運動等,還有自身代謝、遺傳等原因,它們在體內長期影響著血脂。任何一種調脂藥物,都無法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藥血脂往往又恢復至治療前水平。
長期堅持服藥,近期看到的是血脂指標的改善,遠期受益的將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所以長期服藥是有道理的。但是用藥量應該咨詢醫生,不能停藥,因為停藥可能會引起復發,二次治療會有很大的困難。
化驗單上的正常=安全
拿到血液檢查報告單后,許多市民都會把自己的指標同報告單上所列的參考之進行對比,如果自己的指標在參考范圍內,便認為自己一切正常無需治療。相關的專家講道,“其實這是大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