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干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食物。
調整飲食,謹防秋燥
炎熱的夏季終于離去,我們迎來了涼爽的天氣。秋分不斷的從北方吹來,同時也把身邊的空氣都吹干了,所以我們在白露節氣里,都感覺身邊的空氣很干燥,這就是我們經常聽過的秋燥。而秋燥往往會導致我們出現口干、喉嚨疼痛等癥狀。所以在這個季節中,一定要當心秋燥。
白露是典型的秋日節氣,是真正涼爽季節的開始,秋季主氣為燥,當秋燥沒能得到及時地預防和控制,便會發展為疾病狀態。白露過后,燥氣漸盛,燥易傷肺,所以營養專家提醒要特別避免容易在秋季發生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特別對于那些過敏體質的人,在飲食養生上更要慎重。
營養專家建議,公眾可選用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除了上述藥物之外,要多吃梨、山竹等涼性水果,同時增加對芝麻、蜂蜜、枇杷、西紅柿、百合、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另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此外,要保持居室內外空氣流通,以保持室內空氣潔凈新鮮;但因此時節的呼吸道疾病多因受涼而發,所以在開窗通風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另外,不要到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去,有晨霧的天氣盡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霧中鍛煉。夜晚時在屋內放一盆水,這些都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白露不露”防秋寒
白露過后,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御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筋絡阻痹,可出現四肢痹癥。
慎食秋瓜防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后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秋季養陰防濫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事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