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眾所周知武術是你們高深的學問,不但可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還能強身健體,多學習武術好處無窮。武術的基本功又分為哪一些,又有什么特點和作用?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番。
武術的基本功主要為:扎馬、站樁這兩項。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武術,學習武術,那你就需要熟練武術的各種基礎動作如直拳、勾拳、掃腿、正踢、跳躍等等為以后打下基礎,在這里就不為大家一一介紹了。
現在習武一般主要做技擊,健身,防身,保鏢用。多數人主要還是用來修身!
武術特點:
寓技擊于體育之中:
武術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于殺傷、制服對方,它常常以有效的技擊方法,迫 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采用。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于搏斗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搏 斗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斗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 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 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斗運動具有很能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一的整體。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 技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 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 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