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用的不是力而是勁,但是對于勁的理解就很讓練習者感到困擾,因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太極拳的勁的內容吧。通過對勁的學習與理解,再結合太極拳進行反復的練習,能夠有效的提升我們的太極拳水平。
一、太極拳之“勁”
提到太極拳,提到“勁”,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練習太極拳時常提到的一句話:“太極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諳太極拳理的人都知道,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認太極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強調太極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極拳之“勁”。
太極拳注重用意,這是完全正確的,而不準用力卻是錯誤的。太極拳離不開意、氣、力的結合,力是一切運動的基礎,太極拳也不例外。只是太極拳中所用的“力”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通常意義上的“力”。通常意義上的“力”,即常人本來具有的力,是拙力,并不是真力(內勁)。拙力的存在會妨礙真力的產生。所謂拙力,指運動時無謂的用力,易構成體力散亂。在太極拳運動中無謂用力,一會增加體力的消耗量,使身體容易疲勞,不能長久的運動;二會因為體力分散,使技能不能充分發揮。而太極拳之“力”也即真力,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與真氣相結合的力,是能夠達到“四兩撥千斤”、“以小力勝大力”效果的“巧力”,為了區別于一般的“力”,方才稱之為“勁”。
太極拳中的“勁”,是太極拳所特有的一種綜合素質。自古以來,從文字學的解釋而言,“勁”與“力”在本質上并沒有嚴格的區別。《辭海》把“勁”解釋為“氣力”,《辭源》把“勁”解釋為“堅強的力”,都強調一個力字。而在太極拳運動中,“勁”與“力”卻有著極大的不同。武當趙堡太極拳傳人和慶喜認為,氣、力、勁本是一體的,在拳論中卻有分論之別。即氣是先天自然之氣,力是后天人為之力。后天人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氣。而在太極拳的姿勢變化運轉中,氣與力相配合,每勢完成時要有氣沉丹田的感覺,通過姿勢轉化,由丹田發出的為勁。而太極先賢吳圖南先生有言:“所謂太極勁,乃學力也。”他將我們與生俱來的或通過鍛煉而得到的力稱之為“本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力”,而將通過太極拳或太極功訓練得來的力稱為太極“勁”。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勁與力皆產生于“氣”。“氣” 之流行于血脈中稱為“營氣”,即內家拳中“以意領氣”的氣,貫通經絡血脈,故勁生之于“營氣”,為內;“氣”之流行于血脈之外、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稱為“衛氣”,其通于肌肉皮膚,可使力氣增大,故力生于“衛氣”,為外。二者之不同在于力有形而勁無形,力方而勁圓,渾厚而充滿;力滯而勁暢,遍及全身,通于四梢;力遲而勁速,意到勁至,剎那遍體;力散而勁聚,集中一點,威力無窮;力浮而勁沉,似水銀般沉甸;力鈍而勁銳,入骨三分;未學太極拳者力直而虛,是“拙力”,而已學太極拳者力圓而實,是“勁”。
勁與力好似孿生兄弟,它們既互相關聯而又互相區別。在太極拳勁力發放之時,勁與力有時是很難分清楚的,它們均為氣之所生,相互摻雜交織在一起,互為作用,故發勁時必含有力的成分,此為勁、力之間互相關聯的一面。而勁、力由于產生機制的不同又必然相互區別。
太極拳的勁理解起來很困難,就是因為勁是內隱的,是難以直觀的發現的。這一點也是勁與力的區別所在,一個人的力有多大,可以從身體的肌肉程度來判斷,是顯而易見的存在,而勁則沒有判斷的標準,是不易察覺的。
勁圓活靈巧、彈抖柔韌,而力僵直呆滯、渾厚雄悍。勁既有柔而剛的特點,又有韌而彈的特性,且可隨人體姿態的變化、意識的引導、內氣的轉換而不斷變化,所以勁的運用有圓活靈巧、不易琢磨之妙;而力多是直出直入,在一身之中難以轉換,缺乏靈活性,故遲鈍不活而多顯拙笨,雖渾厚強硬,卻宜于中斷。
勁外示安逸,內含剛強,內提精神,暗藏殺機;而力則外觀兇猛,內中空虛,粗筋暴肌,神色易露。
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之長,主生于經脈中所行之氣血,運用也似氣血之運行,連綿不斷,步步深入。在發勁之時,亦是“抱七撐三”,尚存有儲備而不至于氣散勁竭;而力有一發則盡、易于中斷之短,無后續之力,故易中斷。
勁主生于血脈間之營氣,而力主生于筋腱間之衛氣,肌肉骨骼乃是勁、力發放時的共同依托。
另外,力是先天的,不需要練習就能夠擁有的,而勁則是通過不斷的練習出現的。力的運用比較僵硬,而勁的運用則很靈活。總而言之,勁更加的靈活,能夠更好的進行技擊的運用,而力則不行。
二、太極拳勁力之整體性
太極拳以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醫學等為理論基礎,繼承了其中的整體觀,強調從整體上把握世界萬物的和諧統一。太極拳之目的在于體現人體的健康成長和自我保護的根本規律,即從整體上調整自身的各種機能,使人體處于一種整體協調平衡、統一進化的狀態。為此,太極拳運動處處強調整體性,“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一靜俱寂然”。太極拳運動的整體性決定了其勁力的整體性。即勁要整,一身之勁要練成一家,強調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由內及外,總須完整一氣。太極拳動作紛繁復雜,千變萬化,其勢雖不同而勁、氣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肉皮膚,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者遂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應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后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始而意動,繼而氣動,然后外動,可見太極拳勁力之整體性是有形與無形,外部動作與內部精、神、意、氣、力之間的和諧統一。內動形于外部動作的開合與表現內勁輕沉的虛實以及體現氣之運行的呼吸三者是完整一氣的。
關于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在古太極拳經典著作中就已有描述,李亦畬的《五字訣》中有一條就是強調勁整。說:“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于腰間,行于手指,發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可見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是以腰為核心,通過腰帶動整體而整體中的各個部分之間又節節貫穿、息息相通來實現的。勁力之拫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舌,方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之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故曰“一身之勁在于腰”。全身的虛實變化也皆由腰轉動而實現,《心會論》中把腰脊視為第一主宰,腰對全身的轉動變化、維持身體重心的穩定及主宰勁力的蓄發等等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太極拳、體會太極拳之勁力時,必須把握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和腰的主宰作用。
此外,太極拳勁力的整體性還表現在“內勁”與“外勁”的協調統一之上。
“內勁”一詞早見于陳鑫的拳論。關于內勁,陳鑫是這樣描述的:以意行氣,發于丹田,行于骨縫,運于肌膚,注于四梢,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可逐漸產生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似鋼條的內勁,功夫越高,內勁的質量越高。而武當趙堡太極拳拳譜的《內勁法》中對于內勁是這樣描述的:內助寓于無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然思其理,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勻也,心動而氣隨之,氣動而力赴之。而楊澄甫亦認為“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是真正內勁。可見內勁發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膚。太極拳之內勁輕沉兼備,剛柔相濟,急應緩隨,虛實變化,極為靈活,皆因其以意導氣在體內以螺旋式運轉。內勁輕靈而不流于飄浮,沉著而不涉于呆滯,極富纏綿曲折之意趣。其初無定向,隨人所動方有定向,蓄于內且無先動之形,能夠隨機變化且剛柔混于無跡,故稱為內勁。
古人對于太極拳勁力的研究以傳統醫學為基礎,從氣血流注方面闡述其產生及特點,雖深奧卻晦澀難懂,缺乏理性和直觀性。其實,簡單而言,內勁與外勁均可從太極拳運動中人體受力來分析。太極拳運動中,人體受力可分為人體內力和人體外力兩種。所謂人體內力,就是人體內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產生的力,例如肌肉收縮力、韌帶張力等等,其著力點都在體內,只能引起身體各部分的相對運動,身體整體上不發生位移。人體外力則是指外界環境作用于人體產生的力,例如重力、支撐反作用力和摩擦力等等,外力作用可使身體發生位移,引起整個人體運動狀態的變化。
內勁與外勁的實質是人體內力與外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體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發勁,都是肌肉收縮的結果,由多個或多組肌肉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不是剛體,有意識,在意識支配下的肌肉運動來完成動作。“內勁”實質上是人體不同組成部分與吸人體內的氧氣等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力(內力),以及由人的意識活動而產生的力,是人體所能發出的肢體力、氣力和意念力的綜合;而“外勁”實際上是人體與地球或對手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力(外力),是人體所受的支持力、摩擦力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的綜合。太極拳整體勁的發放是內勁和外勁有機結合的結果,以內勁為主導,牽動關節、骨骼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由于各環節的相對運動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對象,而獲得外界環境給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勁,從而引起整個人體的相對運動,發放出同時包含有內勁和外勁的整體勁。
太極拳的整體勁是練習太極拳時必須加以掌握的內容,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這種整體指的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人體之間組成部分的協調一致,二是指的是內勁與外勁的協調與統一,因而在學習時也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