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術優點為可選擇性破壞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而基本上不損害觸覺纖維。近期療效尚可,但容易復發。一般做1~2次,間隔1~2天。
五、手術治療
(1)微血管減壓手術
Dandy首先認為三叉神經痛與血管壓迫有關。1959年Gardner和Miklos首先行血管減壓手術,用可吸收的吸收性明膠海綿(明膠海綿)將三叉神經根與血管分隔,取得良好效果。1967年Jennetta進一步證實了Dandy的發現,他采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行三叉神經痛血管減壓手術,并將微血管減壓手術的方法推廣至其他腦神經疾病,如面肌痙攣、痙攣性斜頸、舌咽神經痛、頑固性眩暈、耳鳴和原發性高血壓病等。
適應證:①藥物或經皮穿刺治療失敗的病例;②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療后出現的面部麻木的病例;③三叉神經第1支疼痛的病例;④病人一般狀況較好,無嚴重器質性病變,能耐受手術;⑤排除多發性硬化或小腦腦橋角腫瘤等病變。
(2)經皮穿刺射頻毀損術
1932年Kirschner首先報道經皮穿刺射頻毀損三叉神經節的方法,以后White和Sweet等(1969)規范了此治療方法,并加以改進。治療機制主要根據Letcher-Goldring的研究發現:即相對于傳導觸覺的A-alpha和A-beta類纖維,傳導痛覺的A-delta和C類纖維的動作電位可被較低的溫度所阻斷。射頻治療通過應用合適的溫度可選擇性地毀損三叉神經A-delta和C類纖維,治療疼痛,而保存面部觸覺。
適應證:①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不良反應者;②高齡或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③合并多發性硬化的病例。
(3)γ-刀放射外科治療
1970年Leksell等應用γ-刀毀損三叉神經感覺神經根,治療三叉神經痛。他們運用X線定位,靶點采用三叉神經節,治療后復發率高。1993年Hakanson和Lindquist等報道選擇三叉神經接近腦橋的神經根的位置作為靶點,取得較好的療效。近來Lunsford和Kondziolka報道了運用高磁場的MRI定位,治療80例三叉神經痛的初經驗。
適應證:①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不良反應者;②其他治療無效或復發者;③合并多發性硬化者;④身體情況差或年邁不能耐受手術或不能因手術而停用某些藥物(如抗凝劑)治療者。
(4)其他手術
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治療方法除上述外,還有一些經皮穿刺技術的方法也在應用。如經皮穿刺三叉神經球囊壓迫治療(近期疼痛緩解率93%,復發率21%,并發癥1.7%)、經皮穿刺神經節后甘油注射治療(近期疼痛緩解率91%,復發率54%,并發癥1%)和經皮穿刺慢性電刺激治療等。而一些以往采用的破壞性手術,由于療效差、復發率高、損傷大,現已較少采用,如神經節減壓手術、部分神經切斷術和神經節切除術等。
以上就是西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辦法了,其實我國傳統中醫可以很好的治療三叉神經痛,而且副作用比較小,對人體的傷害也不大,下面就來看看吧。
三叉神經痛的中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