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記錄成功的經驗,而不紀錄失敗的經驗。你必須學習自己支持自己,給自己一些鼓勵,這對自信心的增強有很大的幫助。
步驟四:再評價
前三個步驟是利用既有強迫癥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厘清強迫癥是一個身體的疾病,也就是腦部生化的不平衡,而不去接受強迫思考的驅迫,同時轉移注意力在有建設性的行為上。“再確認”與“再歸因”是連在一塊兒的,接著而來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的步驟。這三個步驟的總體力量,大過個別步驟力量的總和。“再確認”與“再歸因”的過程可強化“轉移注意力”。在行為治療之前,你開始“再評價”那些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等到前三個步驟經過適當的訓練之后,就可以及時地將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的價值降低。
我們利用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發展出來的觀念:部分的觀察者,來幫助你更清楚的了解四個步驟的執行。史密斯描述:部分觀察者是我們內在的一部分,正如心中的另一位觀察者,這個人了解我們的感覺、狀態。當我們想要努力地強化這個部分觀察者時,我們可以隨時叫他出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旁觀者的角色來見證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正如史密斯描述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觀察者。”
強迫癥的患者必須努力地處置強迫癥狀。你必須努力的維持旁觀者的角色,如此可以讓你有能力去抵抗病態的沖動直到消失為止。你必須了解強迫癥狀是無意義的,是來自腦部錯誤的訊息,所以你必須轉移注意力、換檔。你必須集中所有的心力,永遠記得:“這不是我,這是我的強迫癥在搞鬼!”雖然一時無法改變感覺,但是卻可以改變行為。靠著改變行為,你會發現感覺也會隨之改變。
再評價的終極目標是貶抑強迫癥狀的價值,不隨著它起舞。有兩個重點:第一、有心理準備:就是了解強迫癥的感覺將要來,并且準備承受它,不要驚嚇。第二、接受它:當有強迫癥狀時,不要浪費力氣自責。你清楚癥狀來自何處,你知道如何應付它。不管強迫癥狀的內容是甚么,不管那是暴力或性,你知道這些癥狀會在一天當中發生幾百次。你不必每次都響應,好像那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新想法。拒絕讓它沖擊你,拒絕讓它打敗你。靠著對強迫想法做心理準備,你可以馬上確認出它且做再歸因的工作。你同時可以做再評價的工作。當強迫癥發生時,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你將知道:“那是我可笑的強迫想法,那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我的腦部的障礙,不必注意它。你可以學習跳到下一個動作,不必停留在這個思維上。”下一步就是"接受"強迫癥已經發生的結果,千萬不要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堅,其實這都是腦部的不平衡所致,跟你無關。避免所有負面的、批評的想法,例如:“有這種強迫想法的人,是多糟糕……”
與強迫癥患者的相處原則
1.通過家庭的力量限制強迫癥病人的強迫行為,借著簡明扼要的溝通鼓勵病人對抗強迫性行為、轉移強迫性思想;
2.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盡量不要讓強迫癥狀影響家庭功能,因為家中日常生活的常規與結構可以減少儀式行為,鼓勵強迫癥病人接觸想逃避的事物;
3.善用幽默,用幽默來陳述病人的強迫癥狀中不合理之處,幫助強化病人合理的能力,進而遠離強迫癥狀。
結語:再確認、再歸因、轉移注意力、再評價就是自我進行治療強迫癥的方法,我們要對每一步都了如指掌,要熟悉,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控制住強迫癥的病情了。我們在和身邊的強迫癥患者相處的時候,可以通過家庭的力量限制強迫癥病人的強迫行為,多用幽默的語言和患者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