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常規體檢真的沒有用了還是人們對常規體檢存在諸多誤區
專家點評:目前常規體檢項目中,對心臟功能的檢查一般靠心電圖來檢測。心電圖一般只能檢測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或陳舊心梗等顯性的、處在發病期的心臟疾病,而對于隱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臟疾病的檢出率很低。
接受健康檢查的人,理論上應該是身體沒什么明顯異常,體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潛在的病變,如高血脂或糖尿病,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健康體檢不是有了病到醫院之后做的各種檢查,如果已經感覺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相關專科的醫師,而不是做全身健康檢查。
所以說,健康體檢和疾病檢查是兩回事,健康體檢只能說是一種篩檢。健康體檢的目標是預防為主,是在未出現癥狀前的定期全面檢查。是從視、觸、叩、聽檢查的結論中,發現異常體征;是從影像檢查中發現陽性體征,是從常規化驗數據的量變中,尋找身體病變的早期信息;是在全面體檢的基礎上,發現不健康的因素。對社會人群進行定期健康體檢使受檢人員在沒有主觀癥狀的情況下,發現身體潛在的疾病。
體檢發展提倡“個性化”
專家點評:沒有必要“升級”體檢,而是應該規范體檢市場。目前甚至還存在過度體檢的傾向。比如CT、核磁、胃鏡、腸鏡等,這些檢查只是針對特定人群或者在一般體檢中發現有某些疾病傾向的人再進行的進一步檢查。
體檢應該偏向“個性化”的檢查。根據自己的家族病史或者是遺傳傾向很大的疾病來做檢查。還要根據自己工作的環境,增加一些檢查的項目。例如長期在粉塵的環境下工作就要定期的做肺功能的檢查。靠近幾場等噪音大的就要檢查聽力問題。
體檢是健康管理的開始
專家點評:人們花一兩個小時做體檢只是對此時的身體狀況做個評價。體檢不是目的,關鍵是體檢以后,如何對健康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和管理。醫生的職責不僅在于患病后的治療性干預,還在于疾病尚未出現時的預防性干預,在于針對疾病危險因素的糾正和克服,在于體檢后對健康的管理和服務。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現在也有人提出要做心理檢測,有的體檢機構也已經開展心理檢測,但是心理檢查并不是所有的體檢機構都能做。我國比較缺少有資質的心理醫生,心理問題的檢測要慎重。心理檢測的科學性,檢測后的指導性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結語:不同年齡段的人檢查的項目也不一樣,男性女性的檢查項目也不一樣。體檢的項目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體檢也并不是檢查的項目越多越好,一些沒有必要檢查的項目可以舍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