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陽痿,或月經不調,舌淡形胖,苔白滑潤,脈沉細(主要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可用下方溫補脾腎:
右歸丸+四君子丸(仍缺乏用于該型貧血的中成藥,故建議合用此兩種:①右歸丸:含熟地黃、當歸、菟絲子等。功能補腎溫陽、填精。口服,每次1丸。②四君子丸(顆粒):功能補氣健脾。口服,丸劑每次3~6克;顆粒每次15克。合用時,每次服用量可各減1/3~1/2。
說到缺鐵性貧血的檢查,很多患者覺得不以為然,要知道缺鐵性貧血的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缺鐵性貧血的檢查才能對治療缺鐵性貧血起到對癥治療的作用。
缺鐵性貧血的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呈現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80fl、MCH<27pg、MCHC<30%)。紅細胞指數改變的程度與貧血的時間和程度相關。紅細胞寬度分布(RDW)在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中意義很難定,正常為(13.4±1、2)%,缺鐵性貧血為16.3%(或>14.5%)特殊性僅為50%~70%。血片中可見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大小不一。網織紅細胞大多正常或輕度增多。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少,分類正常。血小板計數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嬰兒及兒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
骨髓檢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與其他疾患的貧血相鑒別時。骨髓涂片表現增生活躍,幼紅細胞明顯增生。早幼紅及中幼紅細胞比例增高,染色質顆粒致密,細胞質少,血紅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細胞系正常。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二、生化檢查
(1)血清鐵測定
血清鐵降低<8.95μmol/L(50μg/dl),總鐵結合力增高>64、44μmol/L(360μg/dl),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鐵的測定波動大,影響因素較多,在判斷結果時,應結合臨床考慮。在婦女月經前2~3天、妊娠的后3個月,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均會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鐵。
(2)血清鐵蛋白測定
血清鐵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癥、腫瘤及感染時可以增高,應結合臨床或骨髓鐵染色加以判斷。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紅系細胞內及細胞外鐵染色均減少或缺如。
(3)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EP)測定
FEP增高表示血紅素合成有障礙,用它反映缺鐵的存在,是較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鐵的情況如鉛中毒及鐵粒幼細胞貧血時,FEP亦會增高。應結合臨床及其他生化檢查考慮。
(4)紅細胞鐵蛋白測定
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聯免疫法可以測定紅細胞堿性鐵蛋白,可反映體內鐵貯存的狀況,如<6.5μg/紅細胞,表示鐵缺乏。此結果與血清鐵蛋白相平行,受炎癥、腫瘤及肝病的影響較小是其優點。但操作較復雜,尚不能作為常規使用。
為明確貧血的病因或原發病,尚需進行多次大便潛血、尿常規檢查,必要時還應進一步查肝腎功能,胃腸X線檢查、胃鏡檢查及相應的生化、免疫學檢查等。
結語: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大家是不是覺得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非常的神奇,中醫作為我國傳統的醫學肯定有它的獨到之處,希望患有缺鐵性貧血的朋友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中醫和西醫的治療,小編希望大家能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