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萬物正可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
秋季是疾病肆虐的季節,應注意防范以下疾病:
傷風感冒
秋季因為氣溫轉涼,白天與晚上的溫差很大,所以導致很多人因為沒注意好保暖而感冒發燒。秋季是這種疾病的易發季節,所以在秋季我們一定要注意好自身的保暖。尤其是體質較差的人與老年人,感到冷的時候要及時加衣。而體質較強的人,就不要過早的加衣了。
胃病
秋季氣溫下降,人體受冷后,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隨之降低,導致胃病復發。因此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易消化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限酒。
腹瀉
秋天患腹瀉的人數往往會多于夏季,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晝夜溫差較大,易引起腹部著涼,或誘發結腸過敏,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因此應注意飲食健康,并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中風
秋季,北方來的冷空氣不斷南下,人體受冷空氣刺激,常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壓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導致中風發生。要重視高血壓等原發疾病的治療,注意發現突然眩暈、劇烈頭痛等先兆癥狀,還要搞好家庭急救和護理。
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對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極為敏感,而且適應能力弱。另外,草枯葉落的深秋過敏物質大量增加,也是該病易發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發作的致敏源,盡量避免與之接觸。慢性支氣管炎
由于天氣由熱轉涼,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導致“老慢支”復發。因此要改善居室環境,室內保持安靜整潔,空氣流通新鮮,并要積極預防感冒。據統計,“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發作。還要科學調理飲食,合理藥物防治等。
心腦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腦血管病多發季節,寒冷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本身血液的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腦血管病人秋天應堅持服用治療冠心病或高血壓的藥物,定期檢查心電圖和血壓,積極預防感冒等可能誘發病情加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