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季,天氣越來越涼爽,涼爽的同時,天氣也比較干燥,空氣中沒有過多的水汽,所以很多人都會出現秋燥的現象。那么我們該如何應付這樣的情況呢。下面讓李乾構專家來講講秋燥時我們該怎么辦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天氣干燥,人們不怎么喝水,就會容易口干。在秋天這個季節常發生的話,人們就叫它秋燥。
秋燥屬于溫病的一種,在秋季才會出現。中醫講究天人相應,氣候變化了,人體也會相應改變。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干燥,若為燥邪所侵,則易導致口干舌燥、干咳少痰。而肺又“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且與大腸相表里”,故又常見鼻出血、皮膚干燥、大便干結等癥狀。
初秋多“溫燥”,深秋多“涼燥”
“秋燥”是個籠統的說法,細分下來包括外燥和內燥,而外燥又可以分為溫燥和涼燥。外燥主要由氣候干燥引起。“初秋廣州氣溫仍然較高,以溫燥多見,除燥之外還有熱證,主要表現為口干感很強、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舌質紅、舌苔薄黃,小便較黃等;深秋天氣較涼,干燥更盛,則多為涼燥,除燥之外兼有寒證,如怕冷、怕風等。”內燥則與人體本身的問題相關,如患上中醫所說的熱盛津傷,或出汗多、嘔吐、腹瀉等原因,導致體內津液耗傷。
像一些有疾病在身的患者,在有秋燥癥狀的時候要及時看醫生,防止讓病情加劇。
出現“秋燥”如何調理
“秋燥”在中醫看來是一種病,卻并不是非治療不可。大多數時候,通過飲食、作息、運動以及藥物的調理便可使“秋燥”得到改善。
《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秋季不宜過分劇烈運動和出汗,不宜勞累,應早睡早起,收斂精氣。同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清潤的食物。油炸、煎烤以及狗肉、羊肉、鹿茸等溫燥食物要少吃,難消化的食物不利脾胃,也要淺嘗輒止。
食療方(每周一至兩次)
1.清補涼
煲水喝或加瘦肉、雞肉煲湯,有清熱潤燥的功效。
2.南北杏煲豬肺湯
常喝些豬肺湯,能讓我們在秋季這樣干燥的季節里潤肺滋陰。
3.西洋參、枸杞
煲湯或泡水,益氣生津,養陰潤燥。
4.川貝燉雪梨
雪梨去核,加川貝6克放入雪梨中隔水燉,燉好后連水、雪梨、川貝同吃,潤肺止咳。
5.百合蓮子羹
6.胡蘿卜荸薺甘蔗水
本期嘉賓介紹
李乾構
主任醫師、教授。曾任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4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分配到北京市中醫院工作,至今已30余年,精通中醫基礎理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李主任主編了我國第一部中醫胃腸病專著《中醫胃腸病學》和《實用中醫消化病學》、《中醫脾胃學說應用研究》等專著及《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