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優美的動作,獨特的文化內涵使之吸引了很多的武術愛好者,加入到它的學習中去。練習太極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練出水平的卻很少,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太極拳的學習方式吧,以便大家更好的通過太極拳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太極拳,雖是武術拳法,但是它更重視的是對于內在的鍛煉。太極拳中只有練出了內功,才算是真正的感受到太極拳的魅力,那么應該如何進行相關的練習呢?在這里,我們將之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是煉精以化氣,煉氣歸神,神氣合爐。
第一步 煉精化氣
修煉內功身法是關鍵,身正體自松,體松氣自通,具體到身上,身體自然站立,頭頂懸起,先把脊柱拉開,大椎向上領勁,有后貼衣領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勁,拳云:“豎尾”,上下一對稱拉成一個整體,它是拳中一身備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煉氣功督脈之門也就打開了。
再將兩肩根、胯根松開往回縮勁,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領,身體隨呼吸慢慢下降,兩手松垂與兩腳合住勁,兩腿膝蓋上提至丹田氣海,全身亦著意于丹田,這叫做“虛領頂勁,氣歸丹田”,再用呼吸鍛煉之,呼吸為何?道家內丹學稱呼吸為“風”。有了風,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實際上就是用意的輕重,青壯年人用武火出功較快,中老年人以調氣養氣為主,當用文火;為了打好基礎,培育先天元氣,再用意向后命門吸,毫不勉強,然后守住片刻,隨著煉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時間來越長,吸得時間越長蓄的氣越充足,自會感覺到后腰有膨脹感,這就是煉精化氣的開始“腎間動氣”。待后丹田氣充實以后,再以意導氣沖向前丹田,這樣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復始,如同拉風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長江。大海之水一樣動蕩不息,形成鼓蕩氣;在這個基礎上,再以意導氣,順時針轉圈越轉越大,至無限大,逆時針轉圈越轉越小,小到無內,此步功為“內轉呼吸”。隨之,帶脈之氣也逐漸充實起來,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帶脈便同時充實起來,這就是整個煉精化氣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打太極拳,腰腹為太極,太極便是一氣,一氣便是太極,有了太極一氣,盤拳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用腰,太極拳的運動能做到腰為主宰,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第二步 煉氣歸神
上一步煉精化氣的鍛煉,煉的是前、后丹田及帶脈,道家百日筑基功稱之為元精煉成元氣,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煉氣化神的修煉,下手之功是松開中丹田,使中丹田與下丹田相呼應,才能夠養自身的中氣,具體煉法:先以意導氣,把前、后丹田及帶脈充實起來,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時間越長胸部感覺越開闊,隨著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無底洞一樣,相對我們的背部便鼓脹起來,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稱之為“龜息”,如此,中丹田煉開。隨著中丹田的煉開,下丹田好象沒有了氣,產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氣(實氣)便成了活氣,此時,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這就是拳論上所說的“胸腹松凈氣騰然”。打拳不是講一身備五弓嗎?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氣便到弓背上,猶如捕鼠之貓,蓄而待發。這時,仿生的能力很強,仿貓像貓,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覺自己特別靈機。在這個基礎上,再松開玉枕穴,合靈機于頂,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現,(此步功無明師指點不可輕煉,以免出偏),在行功時,尤其是夜間,眼前時常出現光感,這就是“性光”,神氣一領,手、眼、身、步無所不到,之所以太極拳叫“神拳”。
第三步 神氣合一形成混元
通過上一階段的鍛煉,靈機出現,我們不但要用,還要會養靈機、養神,如何養?唐道子“授秘歌”后一句“盡性立命”,實際上就是性命雙修。性即神,命即氣,神、氣相合才能成神。修煉方法:行功時產生靈機,要神宜內斂,將其深深地潛于丹田氣海之中,潛得越深,上身就越發空,越空神與氣結合得越好。如此,神歸氣、氣歸神,氣歸神,神歸氣,經過長時間修煉,便形成道家所謂的“內丹”、“圣胎”。實際上也就是“小周天”。因為我們盤拳、行功時講一動無有一動,運行的是大周天,所以還要將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這叫做采地氣;如此上盤之神、中盤之氣連同下盤結合成一個整體,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狀,混元一氣成矣。以后在行功時,無論多么復雜的動作,只有一動、一靜的要領,動之,神領形動,氣往回縮,叫做“動之則分”;靜之,神、氣、形歸于氣海,叫做“靜之則合”。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也就是太極拳的“開合”。武式太極拳論講“能懂得開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從而走向太極拳的康莊大道。
氣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而拳架同樣很重要。練氣,首先需要你能夠掌握太極拳的拳架,在熟練的拳架基礎才能進一步的去研究練氣,那么拳架應該如何進行練習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通過對于太極拳的練拳型式的了解,必然會讓我們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的順利。
練太極拳有兩種練拳的型式
一種是以兩肩前后左右擺動產生的力練拳;一種是以腰為主宰腰襠產生的力練拳。兩種練拳型式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為了練好太極拳,做到內外兼修,做到養生和健身。以下分別敘述兩種型式的特點和練拳方法。
第一種型式的練拳方法,練拳的動力主要來自兩肩前后左右的擺動
實現練太極拳的各種動作。太極拳是虛實動靜開合互相轉換的完整運動。在作每一個動作,一動肩先動,兩腿要求曲蓄有余,在肩擺動時整個身跨也隨著肩以踝為軸擺動,實現整體運動。在呼吸方面只能采取胸式呼吸要求呼吸的速度與動作的速度一致。在作每一種動作都要求作一次螺旋纏絲運動。每作一個動作如兩手臂畫圓,都要求剛柔參半。第一種型式練拳雖然不要求沉肩墜肘但是不要突肩很大,托肘很厲害。防止內氣上浮有害身體健康。
第二種型式的方法,主要是以腰部主宰的練拳方法
力起于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這也就是傳統的練拳方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外動”,在身體方面,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肩墜肘,兩肩保持水平肘與肘間形成的角度不得超過45度,身軀始終保持中正,身體的中軸直立不彎曲,在旋轉時就會產生離心力;在呼吸方面采取腹式呼吸法,在丹田內轉時,隨丹田內轉內氣輸送到全身內外各部分,再返回到丹田,可以達到內練“一口氣”,具體練法,就是在練每一個動作時腰胯都要微微松沉一次(顧留馨語),使用丹田和腰胯轉動劃圈,腰脊帶動身軀內外也劃圈,劃出無數或數十個渾圓圈(也是練混元功的核心)。這過程就是以內動帶外動,“內不動外不發”(陳發科語)其中丹田和腰胯上下左右(右左)轉動時腰部也就保持直立上下左右(右左)移動,不然就會破壞了以內動帶外動,實現不了纏絲功內纏外繞,以意行氣(丹田部位是氣海)通過全身內外混元圈和無數的纏絲螺旋,使內氣和內勁運送全身各部分,并作到無微不至,有條件輸送氣血和疏通經絡。
對于太極拳的學習,不僅需要你掌握拳架與氣,還需要你能夠練意。在太極拳的運動中,應該以意為主宰統領整體的運動,而以氣為驅使,后才是身體的運動,但是這三個方面在學習中應該按照學習的步驟一步步的進行學習而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