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劍在開始只是太極拳的一種器械運用,但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在融合太極拳的特點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自己的內涵與特色。今天剛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太極劍的相關內容,以便大家更好的通過武當太極劍進行太極劍的學習。
一般來說,應該先學太極拳,再學太極劍。從套路角度看,太極劍的動作要領,包括一些動作,都和太極拳是一致的。從技擊角度看,太極劍是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展。劍是手臂的補充和延伸,太極劍術是太極拳術的發展。練習太極拳要柔和緩慢,圓活連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在技擊上講究以柔克剛,以迂為直,舍己從人,后發先至,太極劍依然。《莊子·說劍》有一段很有趣的記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這正是太極拳、劍技法的生動描述。雖然不能說莊子講的就是太極劍,但可證明,中華武術隨著道家哲學的產生,早就蘊涵著太極拳、劍的原理和風格。它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了太極拳、劍源遠流長。所以,打好太極拳的基礎,是練好太極劍的重要條件。早期練武,不學好太極拳,師傅是不教劍的,也不可能練好。當然,如果純粹為了健身,也可以先學太極劍,但要對各項要領嚴格要求,仔細琢磨,循序漸進,防止舞蹈化或體操化。
學習太極劍,也和學拳一樣,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欲達“形似”,除了“模仿”之外,一是要追求要領,二是要了解用法。要領是用法的保障,用法是要領的根據。要明白“為什么”,才能融會貫通。為此,必須穩扎穩打,不能急于求成。學拳容易改拳難,切不可失之過急。過去教拳,師父帶徒弟,一個動作要練好長時間才能繼續,現在多用辦班形式傳授,難免夾生,學完后要不斷鉆研改正。能在一年內把動作逐漸改正確,就算快速了。若不繼續請教追究,必然越練越走樣,甚至無法挽救了。
所謂“神似”,即在動作正確的基礎上,進而追求太極劍的意境、神韻、氣勢、風格,并追求其文化和精神內涵。不但要注意每個動作的身法步法劍法,還要注意某些整體要求。全身放松柔順,呼吸自然深長。太極拳演練要速度均勻,太極劍則可以在劈、點、挑、刺的瞬間,適當加快速度,顯得更有氣勢(并非必須如此)。如果用長劍穗,還要考慮劍穗運轉的靈活性與美觀性,既要運劍又要運穗。神似的重點是意念鍛煉,不但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還要“以身運劍,劍神合一”,進而身心兩忘,純以神行。凡此種種,已經進入“功夫無息法自修”的階段了。
縱觀中華劍術的發展及其文化蘊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劍是流動的詩歌,劍是傳神的書畫;劍是逸士高道的伴侶,劍是閑云野鶴的象征。實際上,劍也被古人作為一種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斬妖驅邪的珍寶。《新唐書》本傳稱,“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吳道子觀看了裴旻舞劍后,“于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壯觀。道子平生年畫,得意無出于此者”。裴旻舞劍能與“詩仙”李白和“草圣”張旭并列,使“畫圣”吳道子得意而落筆生風,創作出平生好的作品,其藝術魅力,可想而知。太極劍術,必將伴隨著中華民族新的騰飛,在全民健身運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大放異彩。
初學者易出的問題
1.劍法區分不開
太極劍中包含了很多的劍法,有些劍法十分的相似,因而對于初學者來說是很容易就會混淆的。這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很多太極劍的初學者都會遇到,因而在我們學習太極劍時,需要正確的記憶每一個動作,并且注意糾錯。
2.身體上下起伏
演練太極劍與太極拳一樣,身體不能上下起伏,更不能站直練。年紀大的人可以資式高些,但步型要符合要求。
3.劍不走立圓
演練太極劍時,掛劍和撩劍應貼身走立圓,很多人未做到。其原因是對劍法動作走的路線不清楚,或轉腰不夠。
4.劍指用法不清楚
初學太極劍的人,劍指不知道放在哪里,走的路線不對,其原因是對劍指的作用和走的路線不清楚,劍提一般用于催勁、領勁或與劍一開一合協調相配。
5.不協調、不連貫
太極拳中要求動作能夠連貫自然,如行云流水般綿綿不斷,因而在太極劍的學習過程中,同樣要遵循這個原則。對于初學者而言,協調與連貫是很難的一個要點,但是只要你能夠深入的學習領悟并且堅持練習,就一定能夠做到。
6.腋下不空
演練太極劍與太極拳一樣,腋下要空,例如,捧劍手不能太直,手應捧圓。
7.握劍太緊
演練太極劍時,握劍要松,手腕才靈活,以便于很好地完成各種劍法的動作。
8.眼向下看
眼往下看,不僅是太極劍練習中會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運動中會出現的毛病。一般來說,初學者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毛病,只要注意糾正就能夠迅速的得到改善。那么太極劍練習中,眼應該怎么看呢?正如同太極拳的原則一樣,練習太極劍時,眼應隨劍走或目視前方、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