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于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于月經過多。
3、游離鐵喪失過多
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于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于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
人體內的鐵是呈封閉式循環的。正常情況下,鐵的吸收和排泄保持著動態的平衡,人體一般不會缺鐵,只在需要增加、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況下造成長期鐵的負平衡才致缺鐵。造成缺鐵的病因可分為鐵攝入不足和丟失過多兩大類。
以上就是缺鐵性貧血的發病原因了,希望大家看完后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患上缺鐵性貧血后一定要及時合理的補充鐵元素,這樣才能讓身體康復起來。
缺鐵性貧血時,體內缺鐵變化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在缺鐵初僅有貯存鐵減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貯存備用的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減少,血清鐵不降低,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也維持在正常范圍,細胞內含鐵酶類亦不減少。當貯存鐵耗盡,血清鐵降低時,可仍無貧血表現,本階段稱缺鐵潛伏期。
1、 缺鐵性貧血早期
當貯存欠、血清鐵開始下降,鐵飽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紅細胞可利用減少,紅細胞生成受到限制,則呈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臨床上開始表現輕度貧血癥狀。
2、 重度缺鐵性貧血
當骨髓幼紅細胞可利用鐵完全缺乏,各種細胞含鐵酶亦漸缺乏,血清鐵亦下降或顯著降低,鐵飽和度降低至10%左順,骨髓中紅細胞系統呈代償性增生,此時臨床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鐵性貧血。貧血癥狀顯著。
當缺鐵性貧血發展嚴重時候就會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我們要及時的發現缺鐵性貧血的癥狀,早點去醫院進行治療,不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我想這也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缺鐵性貧血的發病機制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細胞內。鐵除參與血紅蛋白合成外,還參加體內的一些生物化學過程,包括線粒體的電子傳遞、兒茶酚胺代謝及DNA的合成。已知多種酶需要鐵,如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C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核糖核酸還原酶及黃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還原酶中都有鐵。如缺乏,將影響細胞的氧化還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