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都認為出汗就能把我們體內的毒素都通過汗腺排出來,所以很多人會經常運動出汗,認為出汗是好事。其實有的時候出汗并不全是好事。這又是什么說法呢?下面讓吳大真專家來告訴你出汗到底好不好。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我們的皮膚上有很多個汗腺,汗水就是這樣排除來的,那么出汗對我們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汗是人體“空調”,出多出少有講究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維持體溫恒定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不覺會蒸發約600~700毫升汗水。外界溫度、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進食辛辣、熱燙食物都可以導致人體出汗。
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當人體處在高熱狀態時,不能發揮分泌汗液的作用,人就會發高燒,造成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受損。可見汗腺調節人體體溫的重要性。感冒發燒時,使用退熱藥即通過汗液的分泌退熱。汗腺還有抗菌、潤澤皮膚、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作用。皮脂膜分泌不夠,皮膚就會失去潤養,變得干燥。汗液的過度分泌常令人不適甚至苦惱。如掌跖多汗癥等。
汗水顏色異常,需要及時就醫
我們正常人出汗的顏色應該是無色透明的,如果汗的顏色有異常,就要及時就醫診治了。
按照中醫的說法,汗為津液的組成部分,汗的產生與臟腑均有一定關系,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不宜發汗。
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后就會造成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并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
根據出汗判斷身體狀況
中醫常常根據病人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按出汗時間分
如果沒有什么運動進行的情況下,人體還不斷的出汗,那么就是不正常的,這說明體質比較虛。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干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是頭汗過多
若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肢體沉重無力、上腹脹滿、口渴等,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
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發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后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于氣虛。
二是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干燥等,多屬于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于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干、牙齦腫痛等,多屬于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是心窩、胸口多汗
多見于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于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惡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于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癥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本期嘉賓介紹
吳大真
女,早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中醫泰斗秦伯未先生,對祖國醫學有精湛的造詣。中醫專家,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保健養生協會會長、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國際醫藥促進會副會長。吳大真一直從事于醫藥保健方面的臨床、教學、科研、新聞出版、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工作。
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醫藥報社、同濟醫院、北京中醫藥進修學院、中國藥學會等單位或部門的負責工作。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河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