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湎于數字媒體
根據有關的調查顯示,到2015年,一般的人平均起來每天會有16個小時花在數字媒體上賣弄,長時間的面對這樣環境,很容易導致人產生孤獨、工作的倦怠感。好多增加室外活動,不能過分的沉溺于數字媒體。
2、久坐不動
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挫敗感,鍛煉能很好地克制焦慮情緒。移動身體能讓大腦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低強度的鍛煉能降低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體育鍛煉還能提高認知功能。
3、購物成癮
研究顯示,傾向于物質至上的參與者出現創傷后應激癥狀的可能性較高,他們強制性或沖動性購物行為的幾率會增加。研究人員還發現,物質至上主義者會增強壓力的不良效應。
4、認為壓力所引起的睡眠障礙不重要
短暫的壓力并不會影響睡眠。但不重視這種現象,進而導致長期缺乏睡眠會讓人易激惹性增強,更難處理壓力。調查顯示,忽略因壓力造成的失眠問題會讓人進入惡性循環中。
5、壓抑感情的宣泄
刻意回避煩惱反而會讓人焦慮不安,壓制情緒會讓壓力內生化,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回避并不是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會變得越糟糕。對造成壓力的事件采用積極的方法應對,就能增強對它的掌控能力。
6、追求完美
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一切事情做得都完美無瑕、這會迫使他們處于壓力境地。普通人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力爭把事情做好即可。培養感恩之心有助于完美主義者適度降低他們的預期水平,從而減輕承壓水平。
7、為金錢犧牲愛好
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財富會引發壓力效應,破壞幸福感。很多人相信錢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但事實上,除了那些極度貧困的人,錢并不一定能買來幸福。
8、對一切事情分析過度
反復思考只會增添更多的焦慮情緒,尤其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這種過度思考的傾向會破壞心理幸福感,阻止了人們實現生活目標。
9、介入別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