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在古代就已被人們發現,不過那時候的人不知道溫泉有哪些好處,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得知了溫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因此溫泉也是迅速的被大眾所喜愛,那你知道溫泉是怎么形成的么?
溫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為兩種
一:由于地殼內部的巖漿所形成,或者是隨著火山噴發的時候順帶產生的。在火山運動后,地下有些巖漿還未冷卻,不斷釋放出熱量,在附近的那些泉水因為受到這些巖漿產生的熱量,就會形成受熱的溫水。太靠近火山的泉水還會沸騰。
二:則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砂巖、礫巖、火山巖、這些良好的含水層)。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數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巖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氣處于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竄涌而上。熱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于壓力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于熱水上升。
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復循環產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小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涌升,終至流出地面,形成溫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為靜水壓力差大之處,而熱水上涌也應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大,溫泉大多發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溫泉中除了三種陰離子之外,也有以其他成分為主的溫泉,例如重曹泉(重碳酸鈉為主)、重碳酸土類泉、食鹽泉(以氯化鈉離子為主)、氯化土鹽泉、芒硝泉(硫酸鈉離子為主)、石膏泉(以硫酸鈣為主)、正苦味泉(以硫酸鎂為主)、含鐵泉(白磺泉)、含銅、鐵泉(又稱青銅泉)其中食鹽泉也稱鹽泉,可依含氯化物食鹽的多寡。區分為弱食鹽泉和強食鹽泉。依地質分類以產生溫泉的地質特性,可將溫泉分類為火成巖區溫泉、變質巖區溫泉、沉積巖區溫泉。
對于溫泉病大家有了解嗎怎么避免得溫泉病
案例:酒后泡溫泉 越泡越頭暈
陳先生春節后把父親從北方老家接過來,想著多年沒在老人跟前盡孝,找了個周末陪著父親和妻兒到郊外爬爬山吃吃農家菜。好久沒見兒孫繞膝的老人家享受著眼前的天倫之樂,一高興便多喝了兩杯酒。飯飽酒足,大家提議去泡溫泉,于是便就近找了家溫泉酒店。
一辦好手續,老人家便興致勃勃地跟在小孫子后面,在一個池子泡了一會兒,又溜進另一個池子。沒多久,老人家就開始感到胸悶頭暈,但他不想掃大家的興,心想著自己一向身子硬朗沒什么大毛病,可能是一下子不太適應,于是沒太往心里去。又過了一會兒,老人家頭暈加重,從池子里起身時差點沒站穩,好在兒子扶住了,才不至于摔倒。
"不是說泡溫泉能促進新陳代謝嗎?泡一泡,酒氣不是散得更快嗎?"對于老人的疑問,工作人員答不上來,但聽說他剛喝過酒,馬上勸他先回房間休息,并再三叮囑他:沒休息好千萬別下水,以免再次出現頭暈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