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型紅斑狼瘡是紅斑狼瘡疾病中的一種,不過很少有人聽說過不全型紅斑狼瘡,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不全型紅斑狼瘡的癥狀和它的形成原因,幫助大家了解不全型紅斑狼瘡,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如何治療不全型紅斑狼瘡吧。
近年來,不全型紅斑狼瘡(UCTD)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本病具有某些結締組織病的臨床表現,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的診斷標準。它可能屬于某一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早期階段或頓挫型,在部分患者也可能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到目前為止,未發現UCTD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指標。UCTD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本病是否為另一種結締組織病仍需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
UCTD的概念早由LeRoy等在1980年提出。但是,直至1989年以后,相關的臨床研究才逐漸增多。文獻上的名稱仍不統一,有人稱之為隱匿性狼瘡、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早期不全型紅斑狼瘡和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等。各研究者推薦的診斷標準也不完全一致。近十幾年來,國外對本病的臨床特征、實驗室異常及其轉歸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國內亦有不少UCTD的病例,但系統的研究報道尚少。
那么不全型紅斑狼瘡到底有哪些癥狀呢,大家只有了解不全型紅斑狼瘡的癥狀之后才能更好的認識這個疾病,這樣也能為以后的治療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不全型紅斑狼瘡的癥狀
本病常隱匿起病,從出現臨床癥狀至就診的平均時間為2~3年,平均38個月。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乏力、低熱、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見。一些較大規模的臨床調查發現,常出現的癥狀為關節腫痛、雷諾現象和皮膚黏膜損害,而重要臟器如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受累者少見。
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臨床癥狀可隨病程及治療而波動,多呈逐漸緩解趨勢,但總體而言病情活動度變化不大。
1、皮膚黏膜病變
皮膚病變相當常見,而且疹型的表現多樣,部分患者以皮疹為首發癥狀。
盤狀紅斑比在SLE患者中更為常見,約出現于約34%左右的患者。各種族中均可發現,在黑人患者中發生率更高。表現為身體暴露部位的高于皮面的紅色丘疹,以頭頸部常見。皮疹大小不等,形態不一,表面多有鱗屑。愈合后常遺留疤痕,局部皮膚萎縮。
顴部紅斑發生率約為10%。為面頰部紅色斑丘疹,可呈典型蝴蝶樣分布,也可形狀不規則,好轉后多不留疤痕。
光過敏的發生率在13%~24%之間。約有18%的患者出現口干及眼干。黏膜潰瘍較SLE發生率低,均在3%~13%左右。雙手彌漫腫脹及皮下結節也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