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道:鍛煉+飲食 補足陽氣才健康
隨著現代生活的越來越忙碌,許多人都患上了各種各樣的疾病,非要等到健康出了問題才會去醫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很多人只有生病了采取醫院就醫,這是對自己的健康不負責任的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新的一個健康調查報告:如果用百分比界定決定健康的5大因素——遺傳、社會條件、自然環境、醫療條件、自我保健。遺傳占15%,社會條件占了10%,外界環境和氣候占了7%,醫療條件只占8%,這么多份額加起來是40%,剩下60%的份額是自我保健,可見,自己才是健康大的控股董事。
中醫是當之無愧的養生法寶
“中醫尚禮,西醫尚刑”。西醫是疾病醫學,以疾病為研究對象。西醫診療思維方式很簡單,就是這個不好,切掉。那個地方不好,再切掉。而中醫是健康醫學,以調養和治未病為研究目的,崇尚通過自身途徑去養生、養心、養性。 小病延年鍛煉肌體
現在很多人發燒都拼命地降溫,打青霉素,用清熱解毒的藥把熱度降下來,但是,這種做法違反身體的自然規律。發燒是因為寒氣入侵,渾身發冷。這個時候寒氣就是肌體的敵人,本應對付寒氣,讓身體感覺到溫暖,可是很多人“敵”“我”不分,拼命幫助寒氣這個敵人,這種做法非常愚蠢。
發燒就打消炎針,用清熱藥品,體現了現代人的一個健康誤區——不容許肌體生病,借助藥物等各種非自然手段把肌體的病態消滅。肌體生病的過程,也是自身免疫力得到鍛煉的過程,在對抗病癥的過程中,身體的適應能力得以完善。偶爾的小病隨他去,這才是正確的健康理念。
很多腫瘤患者,都是平時不生病的人,就是由于平時少生病,缺乏鍛煉免疫力的機會,面對大病無法抵抗。平時經常生些小病的人,患腫瘤的機率比較小。這,就是小病延年的道理。
食生冷為健康大忌
吃冰激淋、喝冰啤、穿露臍裝……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響很多。但外國人和亞洲人體質不一樣,冷飲和過短的衣服對我們的體質沒有好處。養生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詞——陽氣。什么是陽氣?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
從字形入手,解析陽氣和生病的關系:“病”字與“冰”、“丙”同聲,“病”里面是一個“丙”。從五行來講,丙丁代表火,火就是陽集中的一個代表。所以“病”就意味著火受傷害了,人就生病了。因此,如果不想生病就要呵護身體,也就是陽氣,陽氣受了傷害很難復原。
陽氣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散步、慢跑都屬于“慢運動”,可以讓全身的經絡、氣血、骨骼、肌肉動起來,有助于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但是,運動要注意適量,不要超過自己身體的承受能力。晚上23點到午夜1點,也就是子時,是人體陰陽交接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天中陰氣盛、陽氣弱的時候。
《黃帝內經》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所以,這個時候是睡眠的好時間。也就是要學會順應大自然晝夜的陰陽變化,如果繼續熬夜,或過了午夜1點入睡,就會耗損人體的陽氣,第二天陽氣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 針對現在許多養生書籍都說吃生食養生,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用火把食物煮熟食用,是遠古人類進化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智慧的象征、一種進步的表現。養生不能人云亦云,跟風養生。養生先養心,只有保持愉悅的心情,才能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