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講究意念的作用,不過太極拳的練習分為了各個階段,因而對于意念也分為了各個階段不同的要求,那么就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下吧。在更深入的了解了意念之后,你是不是對太極拳的學習更有把握了,就跟著太極拳來學一學吧。
什么是意念?意念是一種思想,一種感受,一種體悟。陳式太極拳追求的是靈感,靈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這是因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體協調,內氣貫通,然后,才能產生速度,產生力量,太極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剛硬。在不失棚勁的條件下,放松下沉,這叫柔;“剛”則是通過速度產生一種靈活性的力量,是一種松活彈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清靜,精神集中,達到入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拳術演練。“不用力”是說在初學階段,初學者很容易用僵勁拙力,這時你要放松,不要用力。
太極拳連綿不斷的風格特點決定了太極拳的意也必須是連串不斷的,甚至即便是動作停止了,也要確保你的意仍然在流動運作。意念不斷就能繼續控制內力的走向,使得你雖然外表靜止,但是暗含了無窮的氣勁可以隨時噴發出來。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說意念是一種靈感,意念始終集中在這個靈感上,非常靈活,如果沒有這個靈感,沒有圓活飽滿的內氣感覺,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種感覺,就會不靈活,就滯重。
總之,太極拳的意念問題是比較抽象的,也難以把握的。我認為,練習太極拳,在不同的階段對意念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習陳式太極拳,對意念的要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當然是初學階段。對于這個階段而言,其實對于意沒有太高的要求。這個階段其實主要進行的就是對于動作的熟練與學習。對于初學者而言,可能完整掌握動作,并且記住要領應該如何做就足以讓他們困惑了,在講解意念可能只會更加混亂反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第二個階段,練拳達到套路熟練,動作規范標準的程度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練習者手上會出現麻、熱、脹的感覺,這是有了初步內氣的表現。此時,可以開始講一些意念的問題。這時,學生練拳時的意念是動作協調,周身放松,內勁連綿不斷,要把手上的感覺保持住,貫串始終。
以上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外形引動內氣,讓內氣與外形結合,使內勁連綿不斷,第二個階段的意念是調整身法,把感覺到的東西貫串始終,意識連綿不斷地跟著動作運行。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會產生內氣注入丹田,在每一個動作的定式時,都要用意把內氣完全收入丹田。內氣回歸丹田的感覺是沉重,飽滿,第四階段是用意使內氣下到腳上,降于涌泉穴,要有腳踏實地的感覺。達到這個程度,就有步法輕靈穩健,穩如泰山的感覺,這時,你才能體會到內氣在周身的運行
古人云:“修煉之為教。”就是說,修煉是一種教育。練太極拳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攻防格斗,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養性。通過太極拳本身內涵或外在的美育特點,加強練拳者美的教育,增強其個性、品德、教養的精神美,達到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練拳時不僅能強健你的身體,還能幫助你的精神。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除了他自身的思想修為情況,還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得到提高。在練拳的過程中,拳法的學習會幫助你修煉自己的道德水平,使之提高升華,太極拳尤其表現的好。
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種拳術,其功能不外乎搏人 (攻擊)、御敵 (防守)和健身三個方面,特別是有些拳種,主要以攻擊制敵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為原則,出手必狠,甚至一著得手即置人于死地。而太極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義”于一體,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拳”。從其技擊手段來看,太極拳以“中庸”為體,以“無為”為用,講究“舍己從人”,講究“彼不動己不動”,講究“隨屈就伸”。它不僅僅把武德表現在口頭或是書面上,同時還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技法之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也處處講究與人為善這一太極宗旨,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一,達到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一。這正是我國古典的“中和”之美,“溫柔敦厚”之美。
從習練拳術的根本目的看,絕大多數拳種都把戰場搏殺作為主要目的,所以才出手毒辣,攻即要害。而太極拳卻以養生為本,以技擊為末。它講究德術并重,身心合修。練拳的目的主要是修身養性,強身健體。正像《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所云:“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的修煉過程,是教人向善的過程,是行道養德的過程,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正因為太極拳以健康身體為本,所以本固而枝榮,打拳技擊自勝一籌。
從太極拳的走架看,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礎上“動如江河,靜如山岳”,又要求“似行云流水”,舒緩飄逸,跌宕有致,輕柔圓滑,連綿不絕。這不但可以使演練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同時,也使觀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正所謂“形美感目,神美感心”。這也是其他拳種無法比擬的內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