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血漿置換療法
本療法是通過放出病人大量抗凝全血后,用離心分離或大孔徑纖維膜超濾,分離出其中的血漿與血球,并將血漿去除,每次2~4L,每天或隔天一次,然后補充等量健康新鮮血漿或其他代用品。本法可去除循環中的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及炎癥介質,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改善機體內環境穩定性,有利于病情恢復。血漿置換療法Ⅰ型療效較好,特別是Ⅰ型疾病早期,在未發展到少尿性腎功能衰竭,血肌酐530μmol/L(6mg/dl)之前開始治療,可使循環中抗體于1~2周內消失,大部分病情可獲好轉。應用此療法時,須同時應用類固醇激素及細胞毒藥物,以防止病情復發。常用藥為潑尼松(強的松)60mg/d,環磷酰胺3mg/(kg·d)或硫唑嘌呤2mg/(kg·d)。50歲以上患者免疫抑制藥應減少劑量。
③腎移植
移植后再復發是本病(特別是Ⅰ型)應注意的問題。Ⅰ型中移植后復發率達10%~30%。因此,應在病情穩定后半年再進行腎移植。Ⅰ型病兒應監測血抗GBM抗體滴度,降至正常后再繼續前述藥物數月,可使復發率減低至10%以下。同樣對Ⅲ型亦應監測血ANCA水平決定停藥及移植時機。
2.復發與加重的治療
本病中Ⅰ型和Ⅲ型常有臨床緩解后病情再次復發者,這種情況可在數月或數年內發生。復發后重復上述治療仍能再次緩解。治療過程中病情加重常與感染有關,應積極祛除感染灶并控制感染。
3.慢性期治療
本病活動期病變可以控制,但不能阻止其病變向慢性化(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發展。對于本病慢性期的判斷,不能僅靠病程長短,也不取決于臨床是否出現少尿及腎衰,因為有的病人在數周內就發展至終末期腎衰,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也不一致。因此,是否進入病程慢性期,取決于病理改變中慢性變化是否占優勢。
本病預后不良。影響預后的因素有:
?、俨±碜兓闆r,嚴重而廣泛的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及小動脈硬化者預后差。
?、诩膊☆愋?,抗GBM型(Ⅰ型)預后較Ⅱ、Ⅲ型均差,后二者部分對治療反應較好,腎功能可穩定在一定程度。
?、燮渌?,組織相容抗原HLADR2和B7同時出現的抗GBM腎炎(Ⅰ型)病情嚴重。免疫病理染色腎小管IgG著染者預后不佳。臨床上呈緩慢起病的腎病綜合征患者,預后不良。
結語:雖然急進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比較突然,給患者的帶來的身體傷害也是巨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不積極的去治療,只要患者和醫生之間合理的進行治療工作,大家的身體健康就一定能夠恢復過來。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