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熱安神 靠入口調理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
處暑之后,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
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人體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也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
2、養脾胃祛濕是關鍵
雖然處暑過后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氣溫上還沒真正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祛濕,養護脾胃,夜里不要貪涼,不要多吃冷飲,以預防胃腸道疾病。因為胃喜濕不喜寒。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欲感不強,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現在仍然很濕熱,比較適合吃健脾祛濕養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蓮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夾餅等。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因此不知不覺地開始吃點好的——按中國人的習慣,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還講究“貼秋膘”。不過,中醫養生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這一時期,還是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類、薯類、食用菌類等食物,少吃高熱量、難消化的肉食。
結語:日子在一天一天過去了,處暑馬上就要來了,感覺天氣真的變涼了,并且晝夜溫差特別大。看了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文章,你是否已經了解到在處暑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了呢?你還記得在處暑的時候吃什么比較好呢?相信你已經知道了吧!那趕緊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