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起居解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時
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
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氣血會呈現陰陽俱虧的狀態,會產生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著的現象。所以在晚上的時候一定要提早睡覺,還要做好午睡的習慣,就是不想睡覺,閉目養神也是很好的。
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對于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2、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認為,秋季是多事之秋,氣候處于“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從立秋到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秋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后,秋雨漸少,天氣開始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相交,稍為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多種舊病亦隨之復發。
每年初秋,中醫門診的患者都會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氣虛寒底體質的人,癥狀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調等。入秋以后,雨水會明顯減少、空氣濕度漸漸降低,“秋燥”容易引發咳嗽。許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為是喉嚨炎癥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卻收效甚微。這種情況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會有感冒、咳嗽等征兆發生。初秋常常為溫燥,通常表現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呼吸不順、心煩口渴、舌干無苔。
此時應該多喝水補津液。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不然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現在還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開幾個小時的空調,本來“秋燥”就不請自來,如果在干燥的空調房中待久了,人體的津液自然會受到更大的損傷,引起皮膚干燥、舌紅少津、毛發干枯、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癥狀。
3、適量運動保陰氣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登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于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處暑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種負重運動,膝關節承受了整個身體的重量,特別是在登上一級臺階關節還未伸直的情況下,又繼續登另一級臺階,膝關節一直處于半屈狀態,這會對關節造成較大的負擔。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體弱者也不可一味強調登山的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