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是很受大眾歡迎的一個太極拳流派,而對于它的學習有什么要領呢,今天就來了解一部分吧。結合學到的要領,再來學習楊式太極拳基本功法教程應該會更加的輕松了吧。
碾步
什么是碾步?楊式太極拳的碾步是以腳跟為軸,腳掌輕貼地面碾轉或以腳掌為軸碾轉腳跟,如同碾砣在碾盤上轉動一樣,楊式太極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在接連不斷的上步過程以碾步來進行連接的情況,如果有研究過太極拳的話,應該已經想起了一些具體的動作了。那么這中間的碾步有哪些注意點呢?首先要注意重心的轉移,要抓住時機轉移到前弓腿上,然后再進行下一步,同時要注意在碾步時不能使腳掌翹起。
注意在碾步過程中,不可將體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時身體要放松,內勁要向上虛靈,如果此時體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時又不知虛靈,久而久之膝關節必會受損。
一是拳勢轉換方向時需要碾步(如攬雀尾接單鞭、抱虎歸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時轉體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實腿碾轉,也可虛腿碾轉。即使是實腿碾轉,也切不可將體重壓在實腿的膝關節上,而是以實腿的腳跟為軸,腳掌輕貼地面向內碾轉。轉體在180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轉的方法,還要注意圓檔開胯,即在轉體之前,兩腿膝、胯放松,先將后腿膝蓋外開,在轉體的過程中,以腰的轉動帶動前腿的前腳以腳跟為軸向內碾轉,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襠和撅臀。
一是在大角度轉體之后,形成弓步之勢時,前腿前弓,后腳要向內扣腳碾轉(如攬雀尾接單鞭、抱虎歸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處與24拳的腳部處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腳跟。這里體現的不僅僅是處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勁力上的不同。弓步時蹬腳跟,腳跟向后移動的同時勁力是向后下方泄去,與弓勢相悖而前弓之時,后腳以腳跟為軸向內扣腳碾轉,有個助弓的向前上方運出之勢,同時腰有可靠之后援。這是二者之間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這個動作之時胯膝要松活,這是要點之要。
碾步中同樣要注意保證自己身體的松,其中重點強調的部位包括腰部、胯部、膝蓋、腳踝等處。在碾步中同樣要注意以腰來帶動身體的運動,千萬不要以腳先動。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碾步時,膝蓋不要丟掉腳尖。
屈臂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動作有摟膝拗步、高探馬、倒攆猴,這里主要講的是后手的屈臂。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屈臂動作不僅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內里充分體現的是以腰脊的開合帶動肢體收放的問題,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問題。
以腰脊的開臺帶動肢體收放,這是太極拳用力方式與常規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處。常規情況下,邁步就直接上腳,拿東西就直接動手。而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動胯、膝、踝至腳,出手同樣是由腰脊催動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無論是出腳、出手跡是收腳、收手,運動的傳導過程是樣的。有句話叫“首領、腰催、身隨”,手是上肢的首,腳是下肢的首,頭是軀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領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動下由根及梢實現太極拳運動方式下的“節節貫穿”。
屈臂動作就是要在上述運動方式下完成,此時上肢在放松伸長的同時,拉開了肩關節的縫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時,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則前功盡棄。手臂屆好后,腰背上的勁已蓄足,腳下勁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腳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過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達掌根。
收放之間同樣是有轉折連接的,太極拳講究動作圓活,那么動作之間的連接就顯得很重要,決不能一招一式仿佛沒有關系一樣進行。在收放的時候,應該互相隱于動作尾部,要使動作連綿不息,從而形成太極拳連綿不斷的意蘊。
抄抱
“抄抱”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的顯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這一動作使之貫穿于整個套路中,不僅可以體現出濃郁的楊式拳味,更可以此體現出楊式太極開中寓合、臺中離開,圓活飽滿、舒展大方,處處松擁的特點。
“抄抱”動作是雙臂由開到合的動作過程,有雙手上下的抄抱,如野馬分鬃在上步的同時完成兩手的抄抱,俗稱抱球有雙手同時由外向下向內的抄抱,如蹬腳、分腳獨立前的抄抱,也有單手只抄不抱的動作。如云手時的下抄手的動作,等等。練習‘抄抱”動作首先要注意打開自已的肩胸,腋下虛空,兩臂舒展,肘不出尖。
練傳統套路,有人往往被”舍胸拔背”束縛住,肩往前扣,兩腋夾緊,手臂仲不出去。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含胸拔背”只是太極拳蓄合狀態方面的要求,而太極還應包含開放的狀態,這兩種狀態時時交互變化,即對太極的認識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陰陽兩個方面,必須要有動態的變化.沒有動態變化不能稱為太極。天地 大太極,人體--小太極,練拳時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狀態,隨拳勢的開舍變化即可。肩胸打開,腋下自然松開,手臂自然伸長,這是它們之間的連帶關系。
人說兩臂如繩樣掛在肩上,到后來兩臂與肩側相連的一端會同時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腥脊一動,即可帶動兩臂節節貫穿地實現腰脊的開合帶動手臂的開臺,也就是說,胸與背也當作是臂的部分參與運動,這樣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舍胸拔背自然而出。這是太極拳特有的力的傳導方式,務必細細體會。兩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時,向下向內運行的手臂,邊外旋邊向異側運轉,向上向內運行的手臂,邊內旋邊向異側運轉,兩手擁圓.似抱非抱。
“棚勁不丟“是練楊式太極拳應該注意的問題,所謂擁勁,不是把勁擁到對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彈性的棚。就像吹了氣的氣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張出的感覺,如用手指觸球壁,表面上向內凹陷,實際上有向外的彈性。棚是松擁,意在試探,隨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撐。有了棚的感覺,抄抱動作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