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系膜區
大量的免疫復合物沉積腎小球系膜區,吸引炎性介質浸潤,產生炎性反應。導致腎臟系膜細胞損傷,使系膜細胞增殖、收縮。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這就是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此時如果再有內皮細胞的增生,就是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隨著細胞分泌的介質、基質增多,毛細血管管腔狹窄,造成缺血缺氧,同時系膜細胞在炎性介質與基質的作用下表型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大量細胞外基質產生,病情惡化,腎臟纖維化進展;系膜細胞收縮,導致濾過面積較少,濾過的分數降低,基底膜受到損傷,通透性增加,有用物質漏出;再有系膜細胞的吞噬功能下降,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大分子物質不能被吞噬,大量堆積終使得系膜細胞表型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分泌不易被降解的ECM,健康腎臟功能的細胞逐步喪失。總之,受損的系膜細胞在腎臟纖維化中占據了中心位置。隨著損傷細胞的擴大和蔓延,腎臟的健康腎單位愈少,腎臟纖維化逐步進展。
3、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上皮細胞
上皮細胞受到損傷,其表面的C3b受體會進一步誘使大量免疫復合物沉積至上皮下,導致膜型腎病的產生。如果光學顯微鏡下僅有腎小球上皮細胞腫脹,電子顯微鏡下可見上皮細胞足突廣泛融合變平,則為微小病變腎病,絕大多數案例預后良好。
此外其本身合成PGE2、PGI2的能力下降,血栓形成素TXA2合成增加,終導致血管收縮,再有,健康上皮細胞是腎小球濾過屏障的一部分,一旦它受到損傷,電荷屏障功能就會產生障礙,細胞增生,進一步加大微循環功能障礙,加大對腎臟的損害,腎臟纖維化發展;同時被致纖維化細胞因子激活,上皮細胞表型可轉型為肌成纖維細胞,ECM大量合成,新月體形成,當50%以上的腎小球新月體形成時,即稱為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新月體的形成壓迫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微循環障礙加重,腎功能逐步下降,腎小球逐漸萎縮硬化。
以上幾點就是膜性腎炎的患病原因了,希望以上的知識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患上了膜性腎炎一定要及時治療,不要拖延病情。
膜性腎炎的治療方法
那么膜性腎炎到底該如何去治療呢,很多患者為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了,其實治療膜性腎炎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需要根據患者的自身病情來針對治療。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治療膜性腎小球腎炎?該病也叫“膜性腎炎”,在臨床腎病治療中較為常見,治療膜性腎小球腎炎方法有很多,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在水腫明顯時,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應休息改善腎血流;對尿少而血容量偏多的膜性腎小球腎炎者,應限制水量攝入;足夠的熱量攝入,以防止蛋白質分解增加;水腫主要原因之一是水、鈉潴留;少量含必需氨基酸優質蛋白飲食,必要時適當輸入白蛋白,以提高膠體滲透壓,提高循環血流量,增加利尿作用,以改善癥狀;對于明顯水腫患者,又無低血容量時,尿量減少,在限制鈉鹽無效時,適當應用利尿劑。由于病程進展緩慢,25%的病例可以自發緩解,對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療效難以評價,對其應用仍有爭議。
另外,除了高凝血癥,該病病人的腎內凝血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疾病的發展中。大多數主張對本病腎病綜合征者,常規進行預防性治療,如應用肝素等。對血纖維蛋白原增高者,可用降纖酶。上述抗凝治療尚可減少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在抗凝治療的同時應積極治療腎病綜合征,防治加重高凝的因素如低蛋白血癥;合理應用激素與利尿劑,防治高脂血癥及其他部位栓塞并發癥等。
以上向大家介紹了膜性腎小球腎炎及其治療方法,相信大家對此也有所認識和了解。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多為成人,兒童患者一般預后相比較好,而如果病人患病時大量蛋白尿、早期出現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者往往預后不良。治療膜性腎小球腎炎應及早,一經發現及時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