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體育競賽方式,因而很多流派都有專門的競賽的太極拳套路,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56式就是其中之一。 先來看看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56式的教學,從第一組動作開始學起吧。
太極拳增加運動量的好處
簡化太極拳的出現為普及太極拳運動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它的負面效應。練"簡化套路"與練"傳統套路"效果會有很大差別,"簡化套路"大大削弱了"傳統套路"的原有功能和作用,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簡化套路"向舞蹈與表演性方向發展了(說得不恰當的話已有些"變質、變味"了),已簡化的太極拳傳統套路中的"繁、難、慢、長"四項內容,殊不知恰恰是它的精華所在,現細述之:楊式傳統套路共分三段,演練一套拳約需時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套路的設計思想是考慮到初學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重復重要拳姿的同時再增添新的拳姿,不斷加深印象,并作為連接新拳姿的加入而起到橋梁作用。
很多長期練習傳統套路太極拳的人,能夠通過練習太極拳領悟到在打開全身骨節后,并且用意不用力,在意念高度集中指導下使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緩慢的運動到第二段終了時,身體已開始發熱,微微出汗了,內氣在體內已經發動,遍布全身了。太極拳中拳姿的重復不應將其視為"冗長、累贅",而是增加運動量的方法,為真氣在體內的出現而催生,使得人體進行排汗。出汗是好事,人體表面布滿汗腺,它是排汗散熱的通路,每個汗腺內均存有免疫球蛋白A,這種生化物質能阻止外界的細菌和病毒從汗腺孔進入人體,因此經常排汗的人不易患病,通過練拳出汗是治空調病,現代文明病、富貴病的良藥。
在第三段的練習中,內氣已周游全身,氣機活躍,氣催血行,有病的人內氣就會沖擊病灶,(有病部位)起到治病的作用,無病的就強身健體,陰陽平衡,體內的細胞分子結構也將從無序排列轉向有序排列。打個比方:好比燒開水,當水燒到100度沸點時就產生了蒸氣,蒸氣就是動力,茶壺的蓋子給蒸氣頂開了,傳統套路練一趟拳15-20分鐘,就好比將水燒開了,身體內部氣化了,真氣在體內流動,氣到那里,血也就流到那里,氣血暢通、百病自消,這就是它簡單的治病機理的解釋。太極拳簡化以后練拳時間不足五分鐘,就好比水才燒到30度,就不燒了,離開了爐灶,水溫很快冷卻了,內氣還沒有發動,就不練了,運動量太小了,因此鍛煉身體效果就差,練太極拳就是"練時間",時間就是運動量,時間短了不行。
非得要練十五分鐘以上才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如果能練得慢一些,將傳統套路一趟拳的演練時間延長到二十分鐘到二十五分鐘,那就更好,防病治病的效果會更好。據有關醫學資料測定,只有在持續演練太極拳達25分鐘以上時,壓力才能使新鮮氣血注入骨腔,激活骨髓細胞向血液中輸入血紅蛋白,使人延緩衰老。
因而想要達到太極拳的養生效果的話,就必須達到足夠的太極拳的運動量。打一套時間很短的簡化太極拳可能沒什么作用,但是重復的打,連續的打來增加太極拳的運動量,就能夠幫助太極拳達到它應有的效果。"嫌它冗長""重復"是錯誤的,所以說練太極拳的效果是與"時間長短"密切相關,是以"內氣是否發動、是否充盈、是否在體內流動",作為檢驗鍛煉效果的標準,鍛煉如果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顯著,那就事與愿違。
太極拳慢的好處
再說說"慢"的好處,世界上所有運動項目都是中速度或快速度,從來就沒有以慢速度的練習方法來訓練搏擊術的,只有中國的楊式太極拳以其獨特的訓練方式--慢,來作為運動的方法,用慢速訓練出極快速的技擊效果。他要求練習者必須要以慢速度做各種動作,不僅是慢速,而且還要求勻速,要慢而勻,不能有忽快忽慢的現象,中途也不準變速,要求開始是什么速度,結尾也仍保持原速。因為太極拳是內外兩功合一的拳種,是內外兼修。與吐納導引術相結合的"內功拳",用慢速度運動方法訓練出極其快速的搏擊術,打人于不知不覺之中(指高功夫者)。
這有點與小提琴初學時的右手拉長弓、慢弓、勻速分配音符在弓弦上的時間相類似,只有把慢弓拉勻拉好了,將來拉快弓時才能快而不亂,是快速演奏的基礎課程,廣義的講,楊式太極拳也可以算是一種"氣功"它是以外動(動作、拳姿)引動內動的,又以意氣催動外動,配合外動,使內外相合意、氣、形、神高度和諧統一,因為氣功中有調心、調息、調身的重要內容,這一內容就確立了練習時必須慢速度練的原因。
因為調心、調息、調身是不可能在中速或快速中進行,而且調息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使呼吸做到細、長、勻、深。因此只有用慢速才能相互配合得好。慢速、勻速的運動時,大腦才能安靜、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體察、感悟、琢磨拳中內在的含義與形體動作的佳配合比。
太極拳的慢,對于你的精神狀態也很有好處。通過太極拳慢而勻速的練習,能夠有效的使你將精神集中于練拳之上,使得你的大腦皮層能夠保持足夠的興奮度,這樣可以有效地治療神經衰弱。另外,太極拳強調意念的作用與意念的訓練,但慢練是一種方法,不是目的,太極拳應該是能快、能慢,慢練是為了將來的更快速的出擊,是為了練習肢體運動時的佳配合比,因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準確,精密度高,在快速出擊時才能穩、準、狠的打擊敵人。
慢速度練習的運動量相對會小些,能適合老、弱、病、殘各種不同體質的人練習,通過長時間的緩慢運動肢體,全身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的絞來絞去,肢體的緩慢伸縮、升降、起伏,以及內臟間的相互自我按摩,更有利于經絡氣血的暢通,而體內"真氣"的發動是需要一定的運動時間的,通過肢體運動的導引才能產生,一般的規律是真氣的發動,需要不間斷的緩慢運動12分鐘以上,才開始在體內出現。這一現象說明運動量與運動時間的長短是成正比的,沒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就不可能有足夠的運動量。
運動量是要靠較長時間不停的運動才能積累起來,體質的變化要靠運動量在體內不斷的積累才能起變化。這就是簡單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天天能將體內的"真氣"發動起來,天天出一身汗,日積月累,體質就起變化,身體自然會一天天的好起來,一般的情況是:當你以20分鐘慢速度練完一趟拳,就已出汗、但不喘氣,以緩慢柔和的拳姿,引動體內真氣的運行,調理內臟、平衡陰陽,使體內細胞的分子結構排列從無序到有序,使有病的人在愉快的練拳中不知不覺的消除了疾病。這是一件何等了不起的健康方法。
太極拳已經成為美國航天局的宇航員的訓練項目。武術與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太極拳已走向世界。它的治病、防病、延年益壽的功效以及技擊的科學性正日益為世人所矚目。太極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