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因分類
根據腹內疝的致病和發病的因素來判斷,可以大致將腹內疝分成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類型。
(1)原發性腹內疝
是腹腔臟器突入先天性腹內孔隙而引致的腹內疝。
①后腹膜疝
后腹膜疝主要是由于胚胎發育期小腸旋轉的正常過程改變的結果,如十二指腸旁疝、盲腸旁疝、乙狀結腸間疝及膀胱上疝等。
②先天性異常裂孔疝
由于腸系膜或網膜先天存在薄弱區域或血管結構異常,在腹壓增加情況下,該薄弱處破裂形成內疝,如先天性腸系膜裂孔疝、網膜裂孔疝和闊韌帶裂孔疝等。
Zimmerman等認為后腹膜疝是真正腹內疝,而后者不具有疝囊而非真正內疝,而Pennell認為后者屬機能性內疝(functional internal hernia)。由于手術造成的后天性腹內間隙疝,如胃切除后空腸、橫結腸系膜間隙疝,Miles手術后乙狀結腸造瘺段與側腹壁間隙疝等也應屬于機能性內疝。
(2)繼發性腹內疝
是指繼腹部手術或腹部創傷和感染后形成非正常的、病理性的孔隙,在某種情況下,腸管突入其中而引致的內疝。包括:胃大部切除術后內疝、膽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后內疝、直腸癌根治術后內疝以及腹腔內粘連型內疝等等。
二、發病機制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中腸逆時鐘旋轉270后,盲腸固定于右髂窩部,中腸系膜根部與后腹膜融合并在十二指腸旁、盲腸旁和乙狀結腸系膜根部等處形成腹膜皺褶或稱隱窩。
如隱窩大而深,或網膜囊(小腹膜腔)形成過程中留下的孔道(Winslow孔)較寬,腸管可由此疝入。10周后的胚胎,中腸返回腹腔時,小腸亦可疝入中腸襻系膜,形成內疝。
此外,醫源性創傷、外傷或感染等造成臟器和組織的部分缺損、移位、粘連等改變了機體的正常解剖關系,產生新的空隙,增加了腹腔臟器和組織的活動空間。
當腹腔內壓力增大時(如妊娠、腹水、擠壓、劇烈活動等),小腸、大網膜、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等一些活動范圍較大的器官或組織即可被擠入孔隙之中,引致繼發性腹內疝。
若大量腸系膜、腸管疝入狹小的孔隙,即難以自行復位,從而發生疝內容物嵌頓。隨著嵌頓腸壁靜脈回流受阻,腸壁水腫、腸腔擴張,逐漸發生腸壁絞窄壞死、穿孔和腹腔感染,嚴重者出現全身中毒癥狀。